所在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鉴史问廉 > 正文

一床红军被 温暖四代人


发表时间:2016/09/07 08:42:41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

开栏的话: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今日起,本版开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记忆”栏目,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触动回首先辈旗帜的心弦,在感悟长征精神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932年春,中央红军为了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向外发展,提出攻打漳州的决策,由毛泽东率领红军第一、五军团组成东路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直指闽南。

1932年4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从天宝大山北侧挥师南下。“战斗打得很激烈,枪声似炒豆一般,子弹呼啸着从头顶穿过,不时传来一阵阵沉闷而又剧烈的爆炸声,家里的房子都剧烈地抖动。如今我家老屋靠近公路的南墙上还留有许多弹洞。”尽管已是90岁高龄,但对这段历史,柯清江还能清晰记住不少细节。

柯清江是一位退休教师,至今家里珍藏着一件多年的“宝贝”。他拿出一件包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层层塑料包装,一条黑而薄的小棉被呈现在眼前。“这是1932年,红军‘东征’时送给我家的一条棉被,尽管现在看起来已变黑变薄,但曾帮我家四代人度过了寒冬。”柯清江双手抱起棉被,有些动容。

1932年,一支中国工农红军部队进驻天宝。老人回忆说,红军初到天宝时,由于受反动政府不良宣传的影响,镇上的大小商店多数关门停止营业。红军战士则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商店开门营业。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和买卖公平,不久镇上的大小商店开门营业,集市也依旧进行。红军利用赶集的日子,在市场里搭戏台开展宣传工作,还向穷人发放衣服、棉被等,受到群众欢迎。

柯清江老人说:“当时,我家的左邻右舍都住着红军,炊事员天天到我家屋前那眼井打水。”红军目睹当地群众生活艰苦,三餐喝稀粥配咸菜、衣衫褴褛,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柯清江老人回忆说,每遇红军伙食改善时,就有他们几个孩童的“份额”。红军叔叔经常带来一些锅巴、猪骨等分给他们。

有一天,有名红军战士看见柯清江的母亲在门口缝衣服,就问能不能帮忙做一件长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名战士就拿来一块布料,柯清江的母亲用尺子量过后对他说:“这块布有20尺长,做长袍13尺就够了,还剩下7尺需要做什么衣服?”“那就给这位小弟弟做一套衣服吧!”红军战士看了看小清江身上的破旧衣服说道。过几天,红军战士过来拿长袍,还给柯家送来了一条崭新的棉被。“当时被子有一个蓝底的被单,还有绣花,很漂亮。”柯清江说,“从此,我们家开始有温暖的被窝睡觉了。”

随后,红军撤出了漳州。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深夜,柯清江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枪声惊醒。枪声由远及近,紧接着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娘,大娘,请快开门!”柯清江奶奶慌忙起床,趴在门缝上朝外一看,隐隐约约看出正是上个月给他们送棉被的那名红军战士,她马上开门让他进屋。一进门,他就气喘吁吁地说:“我在部队转移的战斗中受了伤,掉队了,后边有追兵!”柯清江奶奶迅速扶着他一步一拐地躲进了她的卧室,并拿出柯清江父亲的衣服让他换上。不一会,几个白军赶到,进屋到处搜查,在昏暗的灯光下,躲在里屋的红军战士没有被发现。由于家里没有多余的被子,柯清江奶奶就拿出红军送的棉被让他盖上。“天亮了,奶奶叫我给红军送饭,可是打开门一看,那位战士已经离开去找大部队了。”

新中国成立后,柯清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课余时间他经常向学生们讲这段经历,大家都很爱听。“这几年生活好了,虽然这被子用不上了,我还是舍不得扔掉。这套被子我祖母,我父母,我,还有我儿子,都盖过。”柯清江说,“我要好好把它珍藏下去。”

提及这段发生在红军长征前的“东征”,闽粤赣边纵队平和独立大队的老战士、漳州市委党校离休干部吴荣珪感受颇深:“红军驻漳期间,是以铁的纪律和模范行动,以良好的军纪、军风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这些优良的作风,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本报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杨特团)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