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廉政要闻 > 正文

国家卫健委: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意味放任不管


发表时间:2023/05/09 15:49:02    信息来源 :西岳清风网     访问次数: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彻底消失,更不意味着可以对其放任不管,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梁万年表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基于四方面考虑:第一,从当前疫情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和持续下降状态;第二,虽然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有些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第三,虽然全球疫情风险仍然较高,但人群通过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免疫屏障;第四,三年多来,各国都加强了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建设,大多数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防控能力。综合这些因素,人群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与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介绍,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

“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人群免疫力衰退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人群总体免疫保护水平仍然较高。”刘清说,“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传播机会,预计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冲击。

发布会还介绍了三年多来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梁万年表示,我国发挥了国家制度、人民、专业、科技、团结、基层、中医药、沟通等方面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体现了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精神;卫生健康系统充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发挥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及检测试剂研发等,无不体现了我们的科技优势;全球进行有效的团结和协作,共同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形成了较为通畅有效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良好的社区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医防结合的优势;做好各方面沟通工作,向老百姓传递正确的知识、教授适宜的技能。

“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须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梁万年表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对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二是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三是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救治能力;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强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和相关物资储备等;五是加强教育和风险沟通,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良好心态。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