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党旗宣过誓,入了党成为共产党员,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就必须多尽一份义务。“一减一加”之间,如何体现党员本色?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1月的“每月e题”栏目邀请网友围绕“一减一加”,分享自身经历与身边的故事。记者通过梳理网友留言,从一个侧面了解并展现当代党员干部的思想风貌。
党员身份代表更严要求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作为党员,“先锋队”这个称号本身就意味着要比普通群众多做贡献、多尽义务,不能讲待遇、计较个人得失。
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如何取舍最能体现党员素质?网友“平安是福”认为,要“先国家后个人”。网友“老兵808”觉得,“入党绝非‘过门槛’,而是‘上台阶’。入党后,党员相比普通群众,思想上和行为上站在了‘更高的位置’。”
然而,现实中还是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从事党务工作的网友“叶川”发现,有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员发展存在问题,背离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他认为,党员该有什么样的本色,需要每一名组织上已经入党的同志好好思索,也需要每一级党组织好好思索。在企业工作的网友“义顶”对“有的党员需要吃吃喝喝的事冲在前,需要兢兢业业的事不干!权利减少了就撂挑子,义务增加了就谈价钱”十分愤慨。
对这些现象,网友“我是小凡”觉得,党员干部应当“多想想为群众做过什么、为组织做过什么、为单位做过什么,少想想组织、单位、群众少了你什么”。
“减”的是私,“加”的是公
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职责的公民。国家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底线。党规党纪对党员的要求严于国家法律对普通公民的要求。“而对于党员干部来讲,不仅要守法,还要遵守党规党纪。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少一些权利,多履行一些义务。”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说。
网友们认为,党员应当主动放弃一些个人权利,多尽为人民服务的义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是每位党员一切行动的指南。党员就是要肩负起职责,承担起责任。“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网友“老兵808”如是说。
具体到日常言行,网友“朝日灿烂”认为,党员干部在整治“四风”问题上,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比如,“婚丧嫁娶应该从简,封建迷信不能盲从,大吃大喝不应出现,生活情趣应该高雅。”网友“平安是福”觉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危急关头的勇于牺牲。
“一减一加”关键要落到行动上
“相当一部分公职人员是党员。这些人既是公民,又是党员。他们就要有更高、更严的标准。工作中冲在第一线,生活中见义勇为,要有更多的积极能动的意识和表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说。
近来,社会上流行一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要求人们,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个“最大幸福”应当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正如网友“hj8914921hj”所说,一切的豪言壮语在实际行动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党员干部“一减一加”的行动每天都发生在你我身边,朴素的语言、实际的行动无不体现出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网友“巧思妙构”讲述了其认识的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这位村支书自己家在村里开了家庭旅馆,生意不错。有一天,驻村工作队要到一个项目,说是修建村集体的家庭旅馆。工作队原以为村支书会不乐意,毕竟会影响自己家的生意。可村支书却带头天天在工地忙上忙下、不计任何报酬,干得比谁都欢乐。
正在创业的党员,网友“阿良我来了”说:“有老人摔了,我上去扶一下;有坑蒙拐骗的,我报警;有交通事故,我尽量救人。总之,社会有很多不平之事,需要我们党员带头去解决,废除潜规则,发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