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廉政要闻 > 正文

以信念夯实“不想”的定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之四


发表时间:2014/10/11 00:00:00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

前不久,不少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安徽省萧县80多名“送礼干部”被免职:从县政协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县长等数名县领导班子成员,到财政局长、交通局长、教育局长等十几名县直单位领导;全县23个乡镇,近20名党政一把手被免。

这些干部的“落马”都与一个人有关:原县委书记毋保良。

“萧县当时就这个风气,大家都送,我不送不好。”一些被免职干部感到“委屈”。

此言此语,何等熟悉?

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山西官场大地震等发生后,“身不由己”“法不责众”“圈子文化”“晋官难当”等论调也曾有不少附和者。

林林总总的官场之怪现状,形形色色的正风反腐“过头论”“刮风论”“影响论”“矛盾论”……由此想到,不管是正风肃纪还是惩治腐败,越是深入,越需要观念上的“化学反应”,以信念夯实“不想”的定力。

“身不由己”,说到底是心无“定力”

很多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很多时候未必就真是迫不得已。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不良环境能否真正改变自己,主动权其实永远在自己手里,关键就看你是随波逐流还是信念如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刚闭幕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的同志,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在参观时,他讲到陈望道的一个故事。那是1920年春天的一个夜晚,陈望道在简陋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送去粽子和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一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边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陈望道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

所以,有人说,信仰的味道是甜的。正是这种无以言表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革命先辈才心甘情愿地为着信仰吃百般苦、受千般罪。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他一再告诫全党,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十八大以来的两年间,正是在“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铿锵之声中,在正风肃纪与铁腕反腐的强劲激荡之下,从八项规定到禁令纷出,从痛打“老虎”“苍蝇”,到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这是令人振奋的节点,也必然经历艰难的过程。现实中,有的干部反感不正之风,管得严了又抱怨“为官不易”;有人上一秒还在发帖痛骂贪腐,下一秒已在微信群里商量给孩子老师送礼的事。这一方面看出,腐败也好,潜规则也罢,已经在利益的渗透中,让一些人的心灵和环境遭到了污染、出现了异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全社会的清廉文化,反腐这场艰巨的战役很难打赢。“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中央反腐动作迅雷风烈、气势如虹的同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的就是破立结合,唱响我们时代的正气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党员干部只有思想上扶正祛邪、补足钙质,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坚守底线,增强定力,才能在各种困惑、诱惑面前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保持定力,终无败事。

正风反腐,价值世界的“化学反应”

2014年9月24日,曾经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的刘铁男出庭受审。即将年满60岁的他,头发花白、满脸憔悴。

庭上,刘铁男痛哭流涕:“我如果按照党的纪律严格要求,也不会犯法……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应该做两袖清风、心无旁骛干事业的人。”

就在同一天,一篇题为《你改变,政治生态就改变》的文章被各大门户网站广泛转载。这篇源自《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现在有一些人,官大了、经手的钱多了,就变得不知天高地厚,法纪、常理都毫不顾忌,亲情也异化、扭曲成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当官了、有钱了,就慌了心神,乱了方寸,法纪的约束甩到了一边,常理的濡染抛到了脑后,亲人的劝诫也成了耳旁风。太多的教训表明,不畏法纪,不重常理,不敬亲情,必然乱心智、弃操守、纵欲念,最终底线失守,人格沦陷,影响了事业,毁了家庭,也害了自己。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败之所以滋生蔓延,必有其土壤和温床。毋庸讳言,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乱象丛生、风气不正,也必然会在价值世界投下阴影。从这个角度观照,十八大以来的强力正风反腐,可比喻为一场政治生态的“抗震救灾”和价值世界的“化学反应”——

这两年,数以万计的问题官员被处理,数以十计的省部级高官落马,大吃大喝成了官场禁忌,公款送礼成了过街老鼠,“不敢腐”初见成效,“以贪为荣、以廉为傻”的观念废墟上正生长着“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新苗,也催生了新作风标杆和新政治生态不断聚合生成的“化学反应”。

上行下效,党员干部要带头“清淤”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事成于气正,业兴于风清。一个地方如果风清气正,就会人气顺、干劲足、政令通、干群和、发展快;反之,则会干群失和、政令不畅、贪腐成风、人心不古。

党风正则民风淳。干部戒奢以俭,民间也兴起了“光盘行动”,高端餐饮纷纷转型平民化;公款节礼被禁,带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社会交往回归情感。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迎来了正气上扬、浊气下降的转机,那些被腐败现象、不良风气颠倒的是非观、价值观,开始得到纠正。

“反腐反到根上,就是价值观的较量、文化的对决。扎紧制度笼子的手,必然装着一颗廉洁的心;风清气正的社会,必然相信廉洁的力量。”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十八大以来的新气象,往深里看,就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受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航灯”,是13亿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在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党员干部作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要有更多担当、更多责任和更高要求,应起导引、主导和示范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中国历来是“上行下效”,上面偏出一寸,下面就会歪出一丈。这些年,一些庸俗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甚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成为此类价值观的实践者、传播者、制造者。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旗帜鲜明地抵制“潜规则”,那么群众就会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种口号和标语,就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

显而易见,与进行到今天的反腐大业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可有可无的理论存在,没有与之无关的人,也没有与之无关的事。文明,不去实践就不可能抵达;法治,不去奉行就无以彰显公正;诚信,不去坚守就难以成为风尚……因此,打赢这场不能输的价值观之战,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清理思想观念上的“淤泥”,面对是与非、对与错、荣与耻,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无数人的选择,足以决定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