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三秦大地 > 西岳新闻 > 正文

渭南:围剿贫困战 干部冲一线


发表时间:2016/08/25 08:25:05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

今年渭南的脱贫工作,有两个数字特别引人注目:全市3万名干部打起背包驻村入户,对800多个贫困村开展帮扶脱贫。

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渭南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特别强调干部的作用,特别是向各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把精准脱贫当成检验干部的一场大考。

干部进了村,就要进入状态,不能只出工不出力,只挂名不出力,这是渭南市给所有干部提出的要求。

事实上,上半年渭南脱贫工作无疑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渭南全市退出贫困村75个,脱贫人口9.01万,开工建设异地搬迁(含回购)社区46个,4.92万异地搬迁脱贫的群众住进了新房,这些都为完成全年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联三包:

三万干部驻村入户战贫困

“我们‘第一书记’就是扎实能干,一年多时间,就给咱这贫困村干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赢人事’。”这位被村民夸赞的人就是大荔县卫计局选派到沙南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何辉,在他的带领下沙南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精准脱贫谁来扶是打开脱贫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渭南市夯实市级领导联县包村、县级领导连镇包村、部门联村包户的“三联三包”政策,在包抓工作中包联部门和包户干部协助制定贫困村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给每个贫困户制作了“帮扶责任卡”、“脱贫攻坚明白卡”,推进各项惠民政策和帮扶项目落实,解决群众各类问题,引导和扶持发展产业,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四级党政齐抓脱贫攻坚工作格局,确保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

事实上,在渭南除过一线医生、教师等一线技术干部外,全市3万余名的在职干部全部打起背包,进村入户,分配包联任务,对贫困户实施“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同时,渭南为全市贫困村选优配强贫困村班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的作用,以示范引领、先富带后富建立起了一支永不走的脱贫工作队,目前渭南市已经选派了1288名第一书记,对所有贫困村实现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全覆盖。

3万余名驻帮扶干部带着“贫困不脱,任务不变”的信念,给贫困户带来的不仅仅资金和项目,更为重要的是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的信心。“通过驻村干部让我才更加了解了国家的脱贫政策,让我们觉得还有人关心咱、支持咱,让咱明白不能拖后腿。”合阳县坊镇岳庄村一名贫困户说。

私人订制:

为每个贫困户找到脱贫门路

渭南3万干部进村脱贫以来,不是采取只管输血不管造血,而是根据每个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脱贫办法,实施一村一方案、一户一台账、一人一对策,尤其在脱贫方法上摸索出参股建园、参股融资、贫困户托管、菜单式脱贫以及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合阳、蒲城等各具特色的模式。

潼关县太要镇人大主席张小利是老虎城村的包村干部,他了解到精准脱贫以来,有些群众虽然政府给足了政策,但是贴息贷款和项目补助不敢用,贫困补助又不能长远解决问题。于是他提出,让这部分贫困户把给自己的补助资金和脱贫贴息贷款作为股份投入到村里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贫困户不仅能拿到分红,还能到养殖场打工。潼关县用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私人订制的脱贫发展模式以企业托管为载体,有效让贫困户用足脱贫政策,实现脱贫致富。

在大荔县这种私人订制的脱贫方式更有针对性。开展精准脱贫以来,大荔县脱贫干部借鉴已经成熟的农资农技“大荔模式”的经验并进行了延伸和创新。对于无力建园的贫困户,把国家补助资金入股企业并由企业统一规划建设成园区,建成后产业设施所有权归企业,产业收益按资金投入比例进行分红,同时贫困户还可以打工,确保贫困户依靠产业持续增收。对于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把国家直补资金入股企业,由企业担保申请贷款,在公司指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产业设施,其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属于低收入户,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保护价统一收购,同时年底可享受公司分红。通过参股建园、参股融资两种模式满足不同贫困户的需求,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渭南全市得到推广。

如今,渭南已经形成以政策为依据精准“配菜”,坚持以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需求为导向,让贫困群众精准“点菜”,在摸清了贫困户需求后整合所有资源精准“上菜”,私人订制脱贫办法,为每个贫困户找到脱贫门路,最大限度发挥脱贫资金效益,改变过去脱贫资金“撒胡椒面”式分配格局。

帮扶创新:

各类政策资源向贫困户倾斜

家住临渭区阳郭镇高李村的王志平5年前儿子离世,儿媳带着孙子改嫁,家里就剩下他和多病的老伴。村子位于秦岭北麓,自然条件差,想发展产业脱贫却没有门路。渭南市实施“生态脱贫”以来,村里发展了猕猴桃种植产业,王志平把自己3亩地全种上了猕猴桃。

其实,这种脱贫方式是渭南通过用足、用活林业优惠政策,从而把政策资源向贫困户倾斜。通过提高纳入2016年退耕还林范围内的贫困群众补助,给贫困群众造经济林每亩还补贴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同时渭南还从贫困家庭、贫困群众中选聘了150名护林员,每人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目前渭南已下达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404万元,补偿面积243.7万亩。

“我们的生态脱贫其实是我们对‘五个一批’规定动作的延伸,也是根据渭南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用活国家各类政策保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渭南市脱贫办一名负责人介绍。

渭南市在推进易地脱贫搬迁工作中,还将脱贫搬迁与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和房地产去库存紧密结合,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县市区采取货币补偿自主选房、政府购买存量商品房作为贫困群众安置房等方式,支持搬迁群众到城市买房安家。为让易地搬迁的群众住得下、稳得住,渭南市通过建设配套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鼓励企业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等方式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同时,渭南市还大力开展社会脱贫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帮扶,让社会力量融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共青团、妇联、残联、工会等社团组织也纷纷根据自己的职能拿出了具体帮扶措施,形成了政府和各方协同推进的大脱贫工作格局。(陕西日报 陈圣强 祖亮 甘泉)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