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展开中央的规划蓝图,推进改革的色彩那么醒目;浏览新近媒体的民意调查,呼唤改革的意愿那么强烈。改革,已然成为当今时代最醒目的关键词。 渭南,这个处于中国地图核心板块的年轻城市,正值黄金成长期,在“华山风骨·渭水襟怀”的精神滋养下,“敢为天下先”成为这块热土上掌舵者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睿智而果敢,勇毅而执著,在“强势推进改革,释放更多发展红利”这条路上大刀阔斧,一路飞奔。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条改革路上,奋力奔跑的渭南留下的坚定足迹:
在全国首开先河,组建成立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让群众吃得满意、吃得放心,成功打造了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渭南模式”;
率先在全省开展的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改革,将多部门分散管理的41项生产性、生活性补贴资金,统一打包纳入“一卡通”发放,全市 147.9万户农民直接受益,群众称其为“含金量”最大的民生大礼包;
以改革创新开路,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税收征管方式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建设,促进税负公平,构筑政府协同式治理新格局,为经济发展再添动力;
以政府为主导、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 “大荔模式”,让企业与农户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为农服务,不但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而且让农民大幅度地节本增收;
政府买单,用一元钱把群众请进大戏院的“一元剧场”改革,不仅救活秦腔等折子戏,华阴老腔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向省外、国外,赢得群众的满堂彩……
纵观这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渭南模式”便跃然眼前:它是决策者以长远发展的眼光,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直面问题,用不断深化的改革为发展释放更多潜力与经济内生动力;是以民生需求为切入,让“改革之力”与“民生之需”零距离,以满足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为发力点,每一项改革都以带给群众明显的获得感为旨归;是政府主导下的各部门合力攻坚,不断打破发展壁垒,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的融合过程;是决策者不断探索完善,提炼提升,以形成长效机制保障改革成果落地生根。
当这一张张改革的成绩单公示在550万群众面前时,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巨大的发展潜力,感受到了这个城市掌舵者一路走来“以民生为旨归”的赤诚之心。
全面深化改革的“渭南模式”,就是决策者着眼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敢为天下先,直面问题,以主动作为的改革精神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为发展释放出更多潜力与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渭南执政者深明此理。于是,以“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进取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勇敢地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在经济、社会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触及面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渭南发展经济缺资金,但决策者不缺智慧和魄力。决策者将深化财税管理改革作为破解资金难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全市建立税收保障制度,作为“牵动大部、覆盖全部”税收征管方式改革,每个部门承担提供涉税信息的义务,改革难度之大可谓空前。 不只是征管方式改革,改革的民意反响最强烈的还有渭南财政补贴资金 “一卡通”改革。在这场涉及全市十二个县(市、区),十余个部门的财政惠民“一卡通”改革中,渭南依托各县市现有的惠农支付中心,创新地建立起惠民补贴资金的统一管理机制,将多部门分散管理、以现金形式发放到城乡居民的41项生产性、生活性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发放范围,过去分散在9个部门的“多头管理”,变成一个部门的源头管理,“一个漏斗向下”,让财政惠民资金不再“跑冒滴漏”。不但如此,在惠民补贴资金的统一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在全市首次建立起城乡居民发展生产经营的贷款融资机制,截至2013年12月底,共发放的138.5万张惠民补贴卡如都用于贴息贷款,就可撬动金融贷款138.5亿元。对财政穷市的渭南来说就可实现“小资金撬动大发展”的壮举。时至今日,这项财政惠民改革,留给人们最深切的感触,就是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和手段,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而创新则是其中最大的动力之源。
还有文化系统的“一元剧场”改革,由政府出面买单,靠着每场3000元的财政补贴,剧团狠抓演出质量,不断丰富演出剧目,“一元剧场”最终成为渭南乃至全国响当当的品牌。“一元剧场”的成功运营给剧团带来很多商业演出机会,秦腔这种传统艺术又一次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也把濒危的传统艺术从死胡同中解救出来,为传统艺术找到了发展的新思路,觅得了传统艺术一片崭新的发展天地。
改革与发展相依相伴,回望渭南的改革之路,我们看到了渭南决策者朝气蓬勃的干事劲头,看到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者和实践者,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为渭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深厚的内生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渭南模式”,就是渭南的每一项改革,以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迎着群众的需求上,贴着群众的认可改,瞄准群众的满意干,敞开大门搞改革,在改革中汲取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让社会和百姓感觉到改革的温度和力度。
民生多艰之处,必是改革发力之时。在改革中,渭南决策者认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回应群众诉求、真情顺应群众期盼,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真正做到了让改革之力回应民生之需。
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尽管那根弦崩得异常的紧,但2011年7月初,乐康雨润肉食品事件,再一次刺痛渭南发展的神经。
痛定思痛,直面问题,针对乐康雨润食品安全事件,渭南决策者痛心疾首发出整改号令:“政府把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当作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终极目标就是让群众吃得放心,用得满意。”
于是,2011年11月15日,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动员大会召开,拉开全市食品安全改革的序幕。“本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监管中心下移为重点,着力解决监管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现实问题。”渭南市委书记态度坚决。
随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将原属农业、畜牧、工商、质监、商务、卫生等部门管属的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等职能统一划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筹,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
群众说,渭南财政惠农资金“一卡通”改革,是惠农政策的直通车,资金发放的加速器,财政为民的服务站,群众心里的明白账,干群关系的连心卡。
不难看出,在渭南,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这是改革的根本价值;改革只有一个标准,尊重人民意愿,这是改革的基本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这是渭南全面深化改革的“渭南模式”又一鲜明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的“渭南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强力推进,部门突破利益局限形成改革合力,以政府协同式治理,实现信息共享,优质资源互相融合,啃下了一个个“突破利益藩篱”的硬骨头。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各自为战,而要协同配套。改革攻坚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打破旧有不合理利益格局,调整形成新的更有利于科学发展、更能体现公平正义的合理利益格局,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情况下,改革必须跳出一时一地、一部门一行业局限,在更长时期、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一盘棋”的整体谋划、协同推进。
对于渭南税收征管方式那场改革,蒲城县财政局局长钟磊也深有感慨:“税收保障,将过去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征收的税费,集中在大厅统一缴纳,杜绝了人为操作,也杜绝了各个部门的自由裁量权。部门的不正当利益减少了,财税收入却增加了。”
有人把渭南税收征管方式的改革誉为“三级跳”。
从国、地税联合办税,到土地建设工程房地产税费一体化管理,再到涉及政府更多部门的税收保障工作,每一次改革,都是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信息资源,实现科学化治税的过程。
一开始,并非所有部门都按要求提供信息,有的部门认为,自身工作压力已经很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已属不易,无力开展税收保障;有的担心提供了涉税信息,部门的“存在感”就淡化了;更甚者,封闭信息,目的是为权力寻租找空间。
但对决策层来说,对这项看准了的改革,绝不因利益羁绊、制度藩篱而犹豫不决。“我们改革要啃的,就是与部门核心利益息息相关的硬骨头。”渭南决策者态度坚决。
于是,深入各县市调研,走访纳税企业,十余次召开协调会,许多问题呈现了出来:“税收管理方式落后,涉税信息不对称,征管效率不高。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立即上马。”决策者更坚定了信心。
财政税务部门一起,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税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税收保障办法,并先后多次开会座谈、征求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经过前期充分准备,2014年4月,市政府印发了《渭南市税收保障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市政府办又下发了《渭南市税收协助工作实施意见》,这项改革在市县同步推进。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改革的过程,是更多部门相互协作,整合税收资源的过程。所以这场改革,收获最大的是理念的变化,各级各部门思想深处有了共识共动。
“这项改革可谓是政府部门的‘自身革命’,牵一发而动全身。最怕顾此失彼,相互掣肘。所以就需要统筹协调,有备而战。没有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依靠财税部门单打独斗,将举步维艰。”面对不断深入推进的税收征管方式改革,市地税局局长李晓丁坦言。
与过去相比,今天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改革涉及百万余人,关涉20余亿元多资金,可谓是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为敏感的是,将9个部门的“多头管理”,变成一个部门的源头管理,不可回避的是利益调整,涉及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和重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这场改革中各相关部门的大局意识,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渠道建设上,协作配合,立说立行,打通所有关节,多方合力的改革之识,才促使 “一卡通”改革一路畅行。
社会越转型,就越是新旧问题交织、利益主体纷起,孤军奋战、单兵突进难以走远。只有政府主导,统筹起各领域、各层次、各个阶段的改革,就可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当前与未来相协调、各部门相互配合,这就是深化改革“渭南模式”最深刻的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的“渭南模式”,就是决策者在不断探索中提炼总结,完善提升,建立并形成长效机制的过程,以此聚合改革能量,保障改革成果落地生根。
改革,就是将好的做法不断总结完善,提炼提升,最后固化下来,形成制度,以指导全局。
税收征管方式的成功改革促使全市税收保障的三个长效机制形成。长效机制之一,建立税收事前管理机制。以税源控管为目的,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税费征收前置机制、税收代扣代缴及委托代征机制,从源头上加强税收征管,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税合力。长效机制之二,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依托税收协助网络平台,政府相关部门按要求全面、及时提供相关涉税信息数据,实现涉税信息共享。长效机制之三,建立涉税信息分析应用机制。通过对涉税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发现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据此加强征管,把存量变成增量,实现应收尽收。
“税收征管方式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将部门‘抽屉’、‘口袋’、‘脑袋’里的标准与要求,都放在桌面上来。形成了统一的流程和标准,每一项财税收入都更规范了。”市财政局局长张养民说。
而“大荔模式”形成的以“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新型经营模式,不但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而且让农民大幅度地节本增收。
把市场机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满足群众发展产业的各种需求,是“大荔模式”的核心机制。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是“大荔模式”的推动者。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聘请农技人员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农民购买企业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企业向外出售,政府则在政策服务上为企业和农户双方服务。这种模式,企业用创出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以公益性服务拉动经营性服务,以经营性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的良性机制,为建立农业综合服务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正是由于政府的主导,建立了以行政为手段的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了市场培育、资金帮扶、科技服务等一系列机制,让企业与农户无缝对接,这才最终取得政府、企业、干部、农民‘四满意’的效果。”“大荔模式”创始人汪占仓坦言。
在全国率先推进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的市、县、镇三级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新机制,厘清了三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责重点,完善了县级政府食品药品安全考核评价指标和督查制度,形成了“市级管决策、县镇管执行和过程”的监督管理格局,建立起市县镇分级明确、事权清晰、管理科学、执法有力的监管体系。这项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
而“一元剧场”改革成功坚持“政府支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运营模式,同时以商演、企业冠名赞助等形式保障演出运营。政府作为背后推手,让濒临灭亡的剧团起死回生,通过财政补贴和科学灵活的考核机制,将剧团一步步推向市场站稳脚跟,这是“一元剧场”改革成功根本原因。
经济要发展,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渭南以创新进取精神为引领,以回应民生问题为切入,以协调推进、建章立制为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渭南模式”的推动下,“最先一公里”将不断破题,渭南必将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最后一公里”的获得感将不断增强。(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