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李敦书
原任职务: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交通局局长
触犯罪名:受贿罪
判决结果:2010年6月4日,武汉市中级法院判处李敦书有期徒刑十年。
犯罪事实:2004年6月至2009年1月,李敦书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收受相关单位与个人的贿赂25.28万元,以及价值1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一台。
新闻背景:2011年4月21日,记者在湖北省洪山监狱采访了正在这里服刑的李敦书。
希望能早点出去与岳母见上一面
得知记者要采访,李敦书很爽快地答应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说出了让家人向岳母隐瞒其因受贿入狱真相的原因。
记者:有的职务犯罪服刑人员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你这么痛快地答应采访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敦书:我接受采访就是为了减刑。如果能减刑,我就可以早点出去,说不定还能与今年已经85岁的岳母大人见上一面。
记者:看得出来,你和岳母的感情很好。
李敦书:她把我看得比亲儿子还要亲。在我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期间,我让家里人瞒着她老人家,说我援藏去了。但是,援藏不可能一个电话也没有吧?老人家时常念叨这个问题。去年6月我被投监后,监狱里开通了亲情电话,我赶紧给老人家打过去,跟她说“这里条件不好,信息不通”。
记者:你让家人帮你隐瞒真相,是不是担心她老人家知道后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李敦书:对。我岳母是老党员,一直对我很信任,并以我为自豪。她要是知道我出了事,并且还要蹲十年的大牢,非得气死不可。
曾认为收受红包只是人情往来不算受贿
李敦书受贿案发,源自一桩血案。1998年2月23日凌晨,武汉市武昌区发生一起枪击杀人案。案发多年后,涉案的东西湖区某路桥工程公司老总万天林(化名)被抓获归案。万天林为了获得重大立功、减轻处罚的机会,主动交代了他曾经向东西湖区多名领导干部行贿的犯罪事实,李敦书就是他的行贿对象之一。
记者:你是怎么被万天林拉下水的?
李敦书:他就是每年春节请我们班子成员吃顿饭,然后发给每人一个红包,总共就三次,加起来有1.8万元。
记者:当时你是出于什么考虑收下了这些钱?
李敦书:案发前,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人情往来。而且现在社会风气就这样,再说,又不是我一个人收,大家都有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记者旁白】检察机关在李敦书不以为然的“红包门”事件中,顺藤摸瓜,查出从2004年到2008年5月,李敦书在节假日期间,特别是在春节,多次收受业务往来单位送的红包,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上万元,总共加起来有8万元之多。
记者:听说你侄子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在你的帮助下,他介绍了一个工程队参与一座高架桥的建设,得了8万元中介费。事后,你收下了他送来的8万元。
李敦书:是有这么一回事。他是在我生病和买房付首付款的时候,分别送给我3万元和5万元,我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记者:你想没想过在这种情况下,收下侄子送来的钱也会构成犯罪?
李敦书:没想过,当时我认为,侄子从小是跟着我长大的,他给钱那是孝敬我,这会有什么问题呢?
记者:你为什么以堂妹买车跑运输缺资金为由,向下属的运管所“借”2万元钱?
李敦书:因为我知道,运管所在为区里购买60辆出租车的过程中,收受了销售代理商6万元的回扣。
记者:这笔钱你事后还了吗?李敦书:没还。
【记者旁白】这件事之后,李敦书又以外甥开公司缺乏启动资金为由,找一位老同事借了4万元。这位老同事的儿子在一家市政公司工作,李敦书曾经以业主单位的名义向委托招标单位打招呼,使这家市政公司承揽到了180万元的工程。
告诫在位的领导干部切莫因贪小而为之
李敦书出生在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1974年作为回乡知青参加工作。他从一个小队的团支书干起,经过自己的努力,1995年当上了农场场长。2003年他调任区交通局局长。2009年3月10日,李敦书主持召开了全局反腐倡廉工作大会。在会议上,他还大谈交通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重点突出在工程建设、防治商业贿赂、规范财务管理、加强监督四个方面。没料到没过多长时间,李敦书就因受贿被查处。
记者: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滑入了犯罪的深渊?
李敦书:关键是放松了学习,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没有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没有把握好人生的航程。
记者:据介绍,在案发前,你已经是区级领导干部的候选人了,结果你却出了事,遗憾吗?
李敦书:我辜负了党组织多年的培养、教育和重用。我对不起妻子,她30年如一日关心、支持我的工作,而我的回报却是在她退休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给她精神上的刺激、经济上的压力。我也对不起子女,没有给他们树立一个优秀的父亲形象,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我非常想但又无颜去看一眼我那即将出世的小外孙。
记者:对现在手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你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
李敦书:比起那些受贿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是几千万元的贪官,我只能算是小贪。但切莫因贪小而为之,否则,到我这样,那就悔之晚矣。
【记者旁白】临别的时候,李敦书告诉记者,除了求得减刑外,他还是愿意媒体把采访他的内容刊登出来,把他作为反面教材,以警示世人。(花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