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会时间开启
奋进在春天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春耕时节,河南各地小麦主产区农民抓紧农时,给小麦浇灌、施肥等田间管理,一派繁忙景象。图为3月2日,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农民在田间劳作。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春季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发的时节,标注着昂然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气概,象征着锐意进取、千帆竞发的实干风貌。2023年的春天,从田间地头到传统村落,从港口码头到车间、实验室,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明媚春光中,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大幕。在这场“春天的盛会”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谋发展,亿万人民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在奋进中书写“春天的故事”。
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人勤春来早。在浙江省江山市一处家庭农场,经营者徐炳然正忙着检查维护播种机、发芽机等设备,确保不误农时。旁边的烘干房里,大型烘干机、耕田机、插秧机等十多台农机具摆放有序,一派整装待发之势。
“我承包了实施土地整治后的4000多亩新开田,成了种粮大户,年均收益百万元以上。”徐炳然介绍:“这些农田交通和灌溉设施齐全,便于我们进行机械化操作和管理,这才有了年年丰收的大好局面。”
今年全国两会,徐炳然最关心的还是涉农政策。他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们最期盼国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在资金安排时能够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各级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向农业抗灾资金、农业补贴资金倾斜,特别是加大对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我将牢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复种指数,多种粮,种好粮。”徐炳然表示。
在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中奇正在小玉米种植基地内指导大伙儿奋战春耕,筛土、育秧、移栽、耕种……
李中奇与妻子宁云霞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2016年,他们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田间管理。心怀“农场梦”,他们在董浜承包了一块50亩的农田,利用所学知识生态化种植“黄金小玉米”。从50亩到130亩,他们不断开垦扩容,引入多种特色果蔬产品。
“我们运用无人机飞防植保技术给水稻施肥、喷洒农药,一台无人机一小时能飞60亩田,一天下来可以飞500多亩,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和亩均产量,农户们都很感兴趣。”宁云霞说。
从仅有1户农户跟种到如今50多户农户跟种,夫妇俩不仅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还组织统购统销,每亩地可为农户增收1500元左右。“学一行、干一行,我们希望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人致富。”李中奇说。
夫妇俩表示,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他们长久以来最大的期待。希望代表委员能更多关注菜价粮价,关注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话题,助力乡村振兴。
从“一村之变”发展为“一域之变”,乡村振兴迈上共富路
“4月份能否如期竣工?五大区块功能如何衔接?”在浙江省淳安县大下姜文旅客厅项目建设现场,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忙着与施工负责人沟通项目进度。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我们要精准发力、抢抓进度,积极形成地方特色。”姜丽娟介绍,村里已经谋划好文旅客厅的用途,工程竣工后,附近有创业意愿的农户就能第一时间入驻,销售具有本土特色的农创、文创、科创产品,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3月份,水上乐园即将竣工,刚好赶上4月份开始的旅游旺季,共富集市一期也在火热招商中……这些项目将有效提升下姜村的‘内涵’与‘颜值’。”一年之计在于春,奔走在各个重点项目现场的姜丽娟,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就感觉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近年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许多村民开起民宿,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下姜村的共富之路从“一村之变”逐步发展为“一域之变”。2022年,以下姜村为龙头的“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完成扩容,覆盖范围从25个村调整为63个村和1个社区,辐射力进一步加强。作为带富核心村,下姜村通过实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塑,携手邻村迈向共同富裕。
姜丽娟告诉记者:“‘大下姜’描绘的是‘共富大下姜、奋楫现代化’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这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让下姜村的发展成果真正成为‘大下姜’老百姓的共享红利。”
对于全国两会,姜丽娟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我会重点关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相关议题,比如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赋能传统农业迭代升级等方面;也会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聪明才智,贡献青春力量。”
福建省霞浦县半月里村素有“闽东畲族第一村”之称,村民雷其松是畲族婚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畲族婚俗是传统畲族文化的浓缩和精华,就像是凤冠上光彩四射的明珠。”
2022年,让雷其松倍感自豪的是,他在半月里村主办了40多场畲族婚俗活态表演,让畲族婚俗文化登上央视、深入影视剧,打响了畲村旅游发展的知名度。他还新收集了300多件畲族老物件,丰富了畲族民间博物馆的馆藏。“以文促旅,积极配合政府打造文旅路线,是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金钥匙。”雷其松说。
对于今年两会,雷其松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国家继续在乡村振兴产业上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民俗文化、原生态文化等与产业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收入稳定增长。”
“这片黑土地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森林湿地广袤、物产资源丰富,还有乐观勇敢的普通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种子,我一定努力让更多人关注我的家乡。”近期凭借一组民俗风情照受关注的黑龙江省塔河县文旅局局长都波表示,非常期待代表委员们围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提出真知灼见,未来将紧跟国家政策,借助新媒体平台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黑土热情原汁原味呈现出来,同时聚焦市场需求,着力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深化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乡村振兴、农林产业融合。
给予更大发展空间,让技能蓝领有奔头,开新局、抢先机、拼发展,走好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门机即门座式起重机,45米高、450吨重的门机是码头行业最难学的机械之一。从农民劳务工到技术工人,再一步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3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门机班副大班长褚锋从事门机操作近17年。他练就了一手绝活——能操控门机,隔空数十米准确推倒一枚硬币。
褚锋告诉记者,门机操作就像是“描花绣朵”,考验的是技术的精湛程度。近年来,随着港口业务不断转型升级,机械操作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在他的带动下,门机班兴起了“竞技术、讲安全、抢效率”的热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褚锋特别关注技能人才的评价问题。他注意到,2022年人社部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
“‘新八级’打破了传统职业技能等级对学历、资历、年龄等限制,依据日常表现、技能水平、工作业绩等对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评定相应的技能等级,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褚锋说,他针对“新八级”职业资格与职称打通情况进行了调研,希望推动实现“一证两用”“技高者多得”“以技提薪”等。在他看来,“让一线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职业技能等级与个人待遇水平相挂钩,有利于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机械轰鸣作响,工人忙碌不停……逆境重生的远桥电气公司开新局、抢先机、拼发展。
2021年,刚经历破产重组的远桥电气公司落户千年古镇瓜洲。其前身曾是国内顶尖的船用电缆生产企业,因经营不善遭遇危机。接手的总经理金栖泽告诉记者,“一开始,公司前身债务处理、配套基础设施的修缮改建、厂区租赁对接等实际困难,让人望而却步。”
令金栖泽喜出望外的是,面对这家有着历史包袱的企业,当地政府主动张开怀抱,积极对接服务,从产业政策、税收减免入手,以实打实的有力支持鼓励企业坚定发展信心。政企一心、苦干实干,仅三个月就完成了2亿元电缆产能配套设施的修建和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
“2022年公司正式运行,随着订单量的增长,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一是补充流动资金,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金栖泽说,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公司得到了创办以来首笔300万元贷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也快速上马,当年销售业绩增长50%,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涅槃重生。
从蹒跚起步到站稳脚跟,如今,公司主攻海工特种电缆。在这个高度细分的行业里,企业有技术、有冲劲,将最大限度发挥优势潜能,推动公司长远发展。此次全国两会,金栖泽对于市场秩序恢复、产业激励政策以及技术创新政策等比较关注。“相关产业政策、人才引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铆足干劲拼,全力以赴赶。金栖泽表示,企业正积极抢抓订单、扩大生产,预计今年销售额有望再翻番。全体员工将保持“迎着困难向前进、顶着压力向前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韧劲和勇气,走好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不负春光、不负韶华。
合理优化布局,形成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让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研
“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宜昌人福药业生产的氯巴占片,是2022年全国获批上市用时最短的化药,用时仅187天。这也是国内首个用于罕见难治性癫痫的药物,定价全球最低。
该公司产品开发中心主任廖宗权回忆,2021年10月,癫痫儿童用药氯巴占短缺引发社会关注,因其孤儿药和二类精神药的双重属性,迟迟未在国内上市。公司指定他担任该项目研发负责人后,为了快速攻关,他带领研发人员打破药物开发常规模式,对“自主中间体开发+原料药开发、外购中间体+自主原料药开发、委托原料药开发和外购原料药”三种思路并行研究,在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有效保障了项目顺利开展。
1类化学药品(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的研发,是衡量药企创新能力的重要标杆。湖北省首个1类化学新药苯磺酸瑞马唑仑(瑞马),就是出自廖宗权团队之手。
“创新药研发并非一日之功,少则六年,多则十年以上,这需要企业及从业者在不断试错中探索。”在廖宗权看来,与氯巴占片等仿制药相比,“从零到一”的创新药,没有任何借鉴和参考,难度更大。从分子设计、化合物合成、成药性研究、工艺开发到申报临床、临床试验、申报生产,过程漫长。
廖宗权带领团队对所涉57种物质全面开展研究,最终研发出起效快、体内代谢迅速、安全性高、恢复快、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的瑞马,在临床麻醉镇静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他们还获得了一系列高附加值“副产品”:申报10项专利,掌握了一批1类新药工艺合成等核心技术,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
“用心研制好药,更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以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社会。”新的一年,廖宗权踌躇满志。他所负责的220余项在研项目,包含17个1类新药,正在等待研发人员一一攻克。
今年,廖宗权期待:一是希望两会更多关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海内外专家”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不断提升行业科技水平;二是希望可以出台更多企业科研创新驱动政策,推动企业持续加大核心科研领域技术创新;三是希望在人才激励上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撑,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让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研。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而科研创新能力归根结底要靠高层次人才。”在廖宗权看来,部分内陆地区仍然存在高层次人员引进难、留下更难的问题,希望代表委员多关注不同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留用等现实问题,通过政策倾斜、创优环境等举措,合理优化布局,引导高层次人才更多向基层流动,形成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推动地区协同发展,让高层次人才能够在不同地区留得下、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