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变“事后化解”为“源头预防”:制定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主要对评估程序进行规范、对评估主要事项进行明确、对奖惩纪律进行硬化。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围绕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制定出台具体办法,从审批、监管等前端环节着手,加强对重点领域稳定风险的防范。
二、畅通信访渠道,变“被动受访”为“主动接访”:一是打造“市长信箱”、“领导在线”信息平台。在应城网设立市长信箱,政府办专人24小时值班管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由分管市长签发相关职能部门限期落实,并在网上回复投诉人;定期举办“领导在线”活动,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在线回答网友提问。二是推行“夜访社区、夜访农家”。由书记市长带头,市“四大家”领导参加,深入社区、农家,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征求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要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现场办公交由职能单位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做好耐心解释。三是坚持归口调处原则。按照市长分工,成立七个专业处置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主抓,对涉及土地、医疗、城建、环保、劳动人事、教育等多发性、政策性矛盾纠纷,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套班子负责、一调到底。
三、搭建联动平台,变“各自为阵”为“整体作战”,着重抓好“两中心一网络”建设:一是建立市级综治维稳中心。中心由分管领导牵头,整合维稳、信访、综治等部门力量,聘请法官、律师、医生等专业性人材,并筹集疑难问题救助基金50万元,专款专用,做好对非正常死亡、“医闹”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对和联动处置。二是建好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着力推进组织领导、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培训教育、工作环境、奖惩机制创新。进一步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资源,并建立村居(社区)、规模企业相应工作站,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是建强群众性调解网络。在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妇女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推行诉求与权益维护的代理服务、代理调解等制度。在村居(社区)、企业,以“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长辈)为骨干,选聘一批义务调解员,采取“一案一奖”的办法,鼓励和支持懂政策、有威望的社会群众积极参与调解民间纠纷案件。(湖北省应城市纪委 王敏 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