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太极拳成功申遗。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形成于17世纪中叶的太极拳,可谓历史久远、魅力独特。经世代传承,现习练者涵盖老中青幼,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一门武艺何以延绵数百年不绝,并不断发扬光大?追本溯源,这不仅在于太极拳本身的武艺魅力,更在于太极拳承载的文化内涵、哲学智慧。
先从名称说起。《易·系辞上》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孔颖达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太极,意指宇宙万有处于阴阳未分的太初状态,派出为阴阳、动静变化,从而化生万物,周而复始。这其中蕴含着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正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汲取传统养生和技击智慧编创而成,增强体质兼及修身养性,其意在“太极”,形在“拳”,故而得名。
陈王廷、陈长兴、杨露禅、陈清平等,经一代代拳师博采众家之长,推陈出新,太极拳积淀而内化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古老哲学。于师门传承、学拳实践中不断演化提炼而成的文章典籍、“学拳须知”、“门规戒律”等则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譬如,戒躁用静、谦和守中。太极拳“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要求以心驭神,以神驭形。又如,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学拳须知”里指明,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是非,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等。再如,太极拳蕴含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和睦相处的交往智慧,倡导互利共赢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内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于今人仍有很好的启发。
今年年初,武汉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带领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其中就有太极拳。通过打拳,舒缓了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保持乐观、振奋精神,同时适当的运动对于提高免疫力也有效果。实际上,太极拳既打的是一种拳理身法,也是在磨砺心态和人生智慧。在一起一落、一招一式中感悟刚柔并济、中正安舒、道法自然的心境,并运用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
文以载道,武以镇魂,乃文乃武,是为太极。太极拳蕴含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随着太极拳申遗成功,相信这一中国的传统武艺将会得到更好传承。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