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刘星曾尖锐批评当前许多文化艺术领域大有“娱乐不死誓不休”的阵势,认为作家有信仰、作品有希望、文化有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化产品过于追求娱乐效果,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渗透于文学、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尤其在电影、电视剧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娱乐本身不是“魔鬼”,商业社会,文化艺术产品讲究娱乐性本无错,但决不可娱乐至上。摒弃文化艺术的其他属性,陷入“惟娱乐”的泥潭不能自拔,实质是一切向“钱”看,过分追求文化产品的商业利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要讲商业价值,要讲收视率、上座率、阅读率,但文化属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更要讲信仰、讲道德、讲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追求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的理想信念价值。文艺作品讲信仰,弘扬民族精神及道德价值观,中外概莫能外,如去年韩国上演一部电影《鸣梁海战》,记叙的是发生在1597年的真实故事,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一举击败拥有数百艘战舰的日本水师,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据悉,韩国5000多万人口中,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高达近1500万人。近1/3的韩国人看同一部电影,这说明弘扬民族精神及价值观的好片子,既叫好又叫座,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票房价值的双赢。
就文化产品而言,娱乐仅是“味精”,思想性、价值观则是“主菜”,只要“味精”,抛弃“主菜”的作品,必然经不起品尝,“味精”食量过度甚至会“中毒”,麻痹公众尤其青少年观众的神经,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与颠倒。
“娱乐不死誓不休”的现象缺的是信仰之“钙”,需要补食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民族精神与气节的“钙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高度重视并发挥文化艺术作品教育人、鼓舞人,推动社会文明道德建设的正能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