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栽荷花池自清,勤学廉史政自明。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古以来,不少廉政格言和廉政故事脍炙人口,寓意深刻。从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到于谦的“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当今楷模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些都是每个党员干部不可移易的人生箴言和行为标准。
《官箴》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古往今来,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能严于律己,守正求真,不随俗流。包拯秉公办案、海瑞刚正不阿,成了清廉、正义的象征,故能流芳百世。而像宋朝奸臣秦桧、清朝巨贪和珅,则成了腐化、败政的典型,因而遗臭万年。
古人云: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以历史的教训为戒,做到警钟长鸣,常自醒不“越轨”,常自警不“重辙”,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