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一篇《向古代清官学什么》赫然出现在光明日报,迅速被全国几十家大网站转发,“来势汹汹”,读来如饮清茶,如灯在夜,令人回味。
“应坚守谦谦君子之清风、应坚守穷且不坠之清志、应坚守知耻责己之清白、应坚守悬堂警戒之清醒、应坚守忠诚爱民之清正、应坚守人际交往之清雅、应坚守勤政廉政之清苦”,好一个“清”字了得!一个“清”字贯穿了全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义与利的取舍上,就可以看到人格的终极高度;这种“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的道德规范与价值方向,就可以引导官员的追求,培育出一批好官、清官。只要好官、清官层出不穷,逐步成为主流,那么百姓就会看到希望,找到尊严,得到幸福,从而让社会风气好转,逐步实现清风处处、廉洁时时、诚信人人的理想状态。这,其实也就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表象、善治目标。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做好官、为清官,不是无为而治做太平官,也不是装腔作势做木偶官。作为从政者,首先当然得保持志趣的高远、志向的远大而守得住清贫;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为民造福的本领及抵得住诱惑的品格。为官能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做到宁静自持、善始善终,坚决“顶得住”,那该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忠诚和情操!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的廉政明志诗,道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要清白做官,首要的就是要知耻、责己。“知耻责己”四字,不仅是做官的底线和起点,更是一种修养与纪律。
“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封建社会,官吏们都能以悬堂楹联警语来警戒自己与同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官员,更应当保持这种廉洁和清醒。谁不能唯廉唯俭,谁不能唯民唯本,谁不能唯实唯仁,就不可能办实事、体民情、行仁政,为民造福。这一点,应该成为当今为人做官、选才用人最起码的共识与试金石。
我们当代人虽不提倡古时的愚忠,但“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实际上有时就是一种责任意识,有了这个“忠诚挚爱”的责任情怀,他才可能对家庭、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也才能将这种忠诚的品质渗透到对民族、对事业甚至对家庭的忠诚上来。
因为这种忠诚的后面包含着正气与大气,有一种“社稷先于亲戚”心忧天下的深厚情感与公道气派,使得继承并发扬好这种难能可贵的“吏德”,才可以,也一定就可以做到“大忠无言,可以充盈天地;大德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以切实落实。
中国历来有重礼义、讲情义的传统,但我们只有把礼义、情义上升到政治操守应有的知是非、明善恶的高度,并严格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重志同道合、心气相通,讲清雅纯洁,不欺暗室,不结私党,礼奢宁俭,文质彬彬,做到唯贤举贤、谦和礼让、推己及人,才能把廉与勤这个历朝历代的为官之本、莅官之要,在今天最大可能、最大程度地学习好、遵守好、发扬好。
廉政可以立身,勤政可以安民;不廉政容易坏事,不勤政则无以成事。“功在勤政,威在律己”,勤廉双为,才能很好地实现政绩和自身价值的统一,也才能赢得尊重,赢得发展,赢得未来!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