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退休后义务造林20多年,并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杨善洲去世后,人们从老人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但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对于国家给予他的照顾政策,杨善洲主动放弃了。他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
好一个“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这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语折射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令人感喟,发人深省。堂堂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想不通。按照国家政策,他的家属早就可以“农转非”,可杨善洲却坚持没有办。他的3个女儿从未沾他的光吃过一顿饭、坐过一次公车、办过一件事。他在世期间,他的亲属没有沾过他的一点光。正如其常说的,“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杨善洲用坚定的操守诠释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谁不爱自己的家人,谁没有个三亲六故。但是,在杨善洲的内心深处,对家人的爱、对亲戚的好,不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为他们谋取特权、牟取私利,而是将“后门”关得紧紧的、捂得严严的,因为他深知自己身份特殊,作为党员干部,他属于党,更属于人民。头顶上的乌纱、肩膀上的责任,要求他不能越界、不得越轨,他必须把全部的忠诚和爱心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杨善洲对家人、亲属的“绝情”恰恰折射出了共产党人的应有本色。
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有着一定的权力,但这权力不是可以随便用来徇私舞弊的工具,因为它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就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用。然而,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了,可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运用得不好,就会沦为权钱交易的工具和手段。当然,托门路、找关系,毕竟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教唆、怂恿、拉拢权力的关系、诱惑,通常会从“后门”进入。这就要求当权者、掌权者必须头脑清醒,始终把好关口、堵好“后门”,斩断伸向利益的贪婪之手,而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门”打开、敞开,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帮助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大事。
反观时下,有些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手握重拳的领导干部,对待权力,却没有杨善洲一样的清醒和正直,将权力当作自己看家护院、为亲属大开方便之门的保护伞、敲门砖,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甚至违法犯罪,沦为了贪官污吏,给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当然,也正因为其不正、不净、不洁,“后门”未堵,被亲情缠绕、为金钱俘虏,所以也就难以在党和人民群众面前抬起头、立住脚,等待其的也只有法律的严惩和民众的唾弃。
也许有人会说,党员干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三亲六故,但是,毕竟党员干部不是一般的人、普通的人,而是有着崇高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责任重托的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党员干部,首先姓党,属于人民,容不得私心、私情、私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要当官必须为民,否则,就不配也不能当那个官、戴那个帽。
在有些人眼里,像杨善洲这样的党员干部,可能很不近人情,也可能不被人理解。但是,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一旦近了人情,为了所谓的变味了的亲情、友情,而拿原则做交易,以权力作保护,便背离了党性、远离了人民。“后门”不堵,“前门”难敞,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辜负的是党和人民的信任,伤害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员干部要想真正成为人民公仆,必须始终牢记自己是公家人,必须不为人情、友情、亲情、私情所累、所缠、所困。公道自在人心,国之命在人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台上。
不让亲属沾一点光,坚决堵住“后门”,而始终敞开关心帮助群众的“前门”,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这就是杨善洲,他舍小家顾大家,把手中的权力全部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唯独忘了自己和家人。杨善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始终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始终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始终艰苦创业,保持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女,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值得各级党员干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