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的主要领导听说市委书记要来检查该县“抗旱抢种”工作,就坐在县委招待所等候,同时通知有关乡(镇),做好迎接上级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岂料,电话打到几个乡(镇)后,对方不是说市委书记一行“刚检查过,已离开”,就是说“检查小组正在开展工作”。原来,此次市委书记一行,既没有事先打招呼,也没有听取县领导汇报,而是“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进村入户,了解“抗旱抢种”的实际情况。笔者为这种“突然袭击”式的工作检查叫好。
上级机关到基层检查工作,实行这种“突然袭击”式的工作检查益处多多。首先,可以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突然袭击”式的工作检查,基层一些现象和问题会未经遮掩、“原汁原味”地暴露出来。这样,上级机关就可以掌握真实情况,为科学决策、推进工作、查缺补漏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避免或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其次,可以督促基层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基层要应对上级这种“突然袭击”式的工作检查,唯一方法就是“常抓不懈”,平时把各项工作做得扎扎实实。这对于那些喜欢做表面文章、爱说空话假话应付检查的领导干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督促和鞭策。再次,可以有效地转变上级机关的工作作风。这种工作检查,与那种“前呼后拥,层层陪同”的检查相比,与群众走得更近了,密切了干群联系,树立了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第四,可以减少基层接待工作压力。基层无需煞费苦心地做接待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从根本上消除了“迎来送往”的压力,同时可大幅度减少公费开支。
然而时下,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工作却不是这样,他们总是要事先打招呼,让基层准备各种汇报材料,精心“布置”各个“参观点”;还有少数地方领导先到检查组可能到访之地进行“培训”。被打招呼的地方必然会或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检查组车辆出行畅通;或周密安排检查组吃饭、住宿、活动……如此,不仅增加基层接待的负担,加大公务开支,而且检查组很难看到基层客观的情况,听到真实的声音,使检查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党历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倡导党员干部要讲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喜欢采取这种不“打招呼”、“突然袭击”式的检查工作方式,这正是求真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温家宝纪念胡耀邦的一篇文章。在此文中,温家宝回忆了他跟随胡耀邦到黔西南检查工作时的情景,“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改变行程,要看看没有准备的地方,并与群众直接交谈”。这种“看看没有准备的地方”,就是“摸实情”最有效的方法。
笔者希望,检查工作不妨多些“突然袭击”,做到不打招呼,深入基层,听实话、察实情。惟有如此,才能使检查工作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