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干部作风建设是推动河北新发展、大发展的迫切需要。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在全省“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努力在“两转变、一完善”上真正见到实效,即促进机关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一些干部的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完善干部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这就指明了干部作风建设的方向。
干部作风建设的机制平台:由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审批型政府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日益成为阻碍行政效率提高、投资环境优化的障碍,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也是企业和群众投诉的焦点。由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常用无为之手、多用扶助之手、不伸掠夺之手,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正确归位。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四大职能,归根到底是要为市场主体和广大居民服好务。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才能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权力运行置于合理的平台之上,为干部作风建设奠定机制基础。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指导性文件,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然而,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以及少数干部作风不良,使得投资环境依然差强人意。河北经济发展模式较多地依靠政府投资拉动,许多本该由市场来优化配置的资源仍然掌握在“权力之手”中,过大的权力强化着一些干部身上的衙门作风。一些地方热衷于表面上红红火火的大型招商活动,实则协议引资额“水分”很大;行政审批等环节存在的推诿扯皮之风,以摊派、检查、评比、赞助等各种名义进行的权力寻租行为,使投资者望而却步,使经营者不堪重负。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任务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必须对错位的政府职能动大手术,对不和谐的干部作风做大整顿,才能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落户河北,让直接创造财富的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旨在重新制定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定清楚。政府在营造投资环境中的牵头、统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最佳的公共服务,如安定的社会经济秩序、规范的税费制度、较高的行政效率、公正的执法以及对财产的有力保护,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赢利环境,而非亲自从事招商工作。各地各部门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为市场主体服务、为“三农”服务、为民生服务、为项目服务,以此作为在实践中培育良好作风的载体。
以行政审批改革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在我省各地已有所突破,这次借“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强力推动,由省里自上而下统一部署,有助于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政府职能转变的阻力主要来自政府机关和干部自身。例如,我省各市、县均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相对集中进行行政审批,方便企业办事的效果初显。然而,由于一些干部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对既得利益的固守,使得政府部门存在“应进不进、明进暗不进、人进权不进、两头受理”等问题,导致改革不能到位。鉴于此,在这场摧枯拉朽般的作风建设活动中,应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并使其从狭隘的部门利益的羁绊中挣脱出来,逐步形成步调一致、廉洁高效的干部作风,将行政体制改革这一“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人民是干部的衣食父母。究竟是以民众利益为本,还是个人名利至上,是检验一个干部作风好坏的根本尺度。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通过声势强大的宣传教育活动,肃清一些干部灵魂深处“官老爷”的封建余毒,使广大干部牢牢树立民本思想和责任意识,把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当成天职。只有实现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才能为干部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的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是化解干群矛盾、满足群众意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在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群体性冲突事件,主要是少数干部不尊重群众主体地位造成的。一些干部眼睛向上、权力崇拜的衙门作风,是官本位思想的典型反映;一些干部热衷于表面文章、数字游戏,大搞政绩工程,也是把当官作为最高追求,漠视群众利益的体现。这些干部身上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犹如一道无形的墙,在政府与人民中间制造着隔阂。目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密集,民生投入越来越大,能否克服“中梗阻”,使民心工程落实到位、使各项利民政策切实惠及基层群众,是对各级干部的严峻考验。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特殊年份、特殊区位,只有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政风,深入扎实地做好惠民生、谋民利、聚民心、促民和的工作,才能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促进干部作风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既要加强对“三鹿问题奶粉”等负面事件的警示教育,以便汲取教训,又要注重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弘扬,以便树立标杆,更要鼓励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走近群众,走进基层,通过蹲点、调研、恳谈等多种形式,问情、问忧、问需、问计于基层。在听取群众意见、感受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的心将与人民贴得更近。以民为本的机关和干部,不但能做到群众想什么,干部抓什么,而且会自觉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做到重大行政决策有人民群众的参与,行政信息尽可能向社会公开,优势公共资源为公众所共享。这样的政府必然会受到公众衷心的信任与支持,也就赢得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干部作风转变的制度保障:完善管人管事的制度
“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能否把目标落到实处,能否坚持下去,除了依靠国家公职人员的严格自律、慎独上进之外,从长远和根本意义上看,还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予以规范、约束、引导和保障。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及时纠正和惩处干部施政行为中发生的偏差。脱离了监督的权力必定要走向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因此,要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民众对干部的工作得失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公正的评价,要促进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就必须大胆探索“下评上”、“企业评政府”等程序和机制,使民众在政绩评价中享有决定性的“发言权”。
完善各项法规政策,使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无处藏身。政府部门未必需要花费巨资进行ISO标准体系认证,但可以借鉴ISO体系中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及权责明晰、自我改进的管理模式,通过严格的建章立制,堵住制度的漏洞、责任的盲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已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举措应转化为长效的工作机制。应系统梳理和修订以往各项政策,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和配套性;应进一步细化操作性条款,限制自由裁量权,保证制度的刚性;在制度的落实中,应加强督促检查,对有章不循、有据不依的要严肃查处。法律、制度等“显规则”的权威一旦彰显,那些以人情为依托、以权力和利益为指向的“潜规则”便无处遁形。
完善人事制度,以科学合理公平的用人导向来促进机关作风的大转变。为政之道,首推用人。应把干部作风和工作业绩与选拔使用切实挂钩,把那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评出来、选拔到关键岗位上;推广轮岗制度,促进干部大交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防止怠惰之风和腐败的滋生;干部作风建设要动真格的,通过绩效考核、审计公开、追究问责等制度,调整、淘汰一批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庸才,惩治一批害群之马,刹住各种不正之风。考核评议制度的完善实际上是对广大干部的爱护,目的在于鼓励各级干部为市场主体和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共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执笔:张云、武义青、赵一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