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过丢失身份证的经历。若在户籍地倒还好,重新办理不算太麻烦,如果在外地可就惨多了,需要两地来回折腾不说,耽误解决银行卡挂失等由身份证丢失导致的连锁问题也是麻烦之一。所幸的是,去年底试行的身份证异地挂失政策有了新进展,目前又有吉林、河北、广东、青海、贵州等多个省份启动这一新政,明年7月全国将全面实施。这项民生新政收获不少“点赞”。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情,在已经没有什么技术障碍的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不早点启动?为什么全面铺开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其实,联网技术只是身份证管理的一方面,业务流程、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的调整也需要时日。
但是,类似的质疑也不是全无道理。有时候,涉及具体民生问题的改革措施,技术上的难度可能并不大,但就是推进过慢。比如,当年的火车票实名制与最近热议的防止医院挂号“号贩子”问题,其共同的特征都是技术并不复杂,但操作起来就是扭扭捏捏,非到实在不能再拖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被视为“技术肠梗阻”。
“技术肠梗阻”,一些时候只是个别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表象,观念上的不作为或许才是根本。比如,有的地方行政窗口查验各种证明,完全可以在不同机构之间联网互认,可总还是习惯让来办事的群众跑来跑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窗口作风大为改观,工作人员的笑脸多了,但是一些部门间的推诿扯皮却还不少见。
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不畅快。这种不畅快背后的“不作为”不能简单归咎到责任心上,也不能单靠问责督办来改进,更多要从“技术肠梗阻”深处的问题来探究:是不是部门之间的顶层设计有缺失?是不是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未打破?
互联网时代,群众的自由流动空前加快,对于新技术、新服务的“合理想象”也前所未有。“为什么不早点出台?”“新规还在等什么?”种种焦虑的情绪需要各级治理者充分理解,早些着手调研、落实。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再到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会场内外也不断传出民生新政的疾呼。对此,我们期待代表、委员献务实之策解决具体问题,更期待由此生发出打通“技术肠梗阻”的全方位、制度化改进。(中国纪检监察报 井桥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