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很多工作都需要“交账”。根据此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如今,公车改革到底进展如何,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有媒体梳理发现,各地公车改革的推进程度不一。目前有15个省份已经公布车改方案,其中安徽、江苏、湖北等省区已基本完成省级车改,陕西、广东更是已经深入乡镇一级。距离最后的改革时限只有十余天,能否交出让人满意的车改答卷,人们拭目以待。
公车私用、超标配置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上对此反映强烈。此轮公车改革意在对此顽疾彻底开刀,人们对此充满期待。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冒了出来。比如,在一些地方,车改后乡镇没了公车,少数干部就不下乡了,即使领导给交办了任务,也能不下乡就不下乡。这样一来,车改倒成了一些人“懒政”的借口,这种苗头值得注意。
出门没有“四个轮子”,一些干部就不想下基层,干事情也提不起劲头了,能躲就躲,尽可能撂挑子。此种歪风,人们并不陌生。正风反腐的凌厉攻势下,也有一些人抱怨“为官不易”,当起了不吃不占但也不干事的“太平官”。借口没有公车就不下乡办事,与此同出一辙。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不适应症,不少人公务出行长期享受实物保障,一些公职人员养成了“出门就要坐公车”“坐车必须门到门”的不良习惯。公车被取消,有些人一时难以适应,滋生抵触情绪和懒政心理。往深里反思,深层症结还在于精神缺钙,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一些公职人员总是想着个人的利益得失,没有把岗位责任放在首位,做事情不是看“该不该做”,而是看“好处多少”;一旦管得严了、不该有的没了,就缺乏动力,甚至拿改革当挡箭牌,为不干事、不作为找托词。这样下去,公车虽然减少了,但作风并未真正好转,群众的获得感也得不到增强,车改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由此看来,公车改革不能只算经济账。节约公务开支固然有必要,但也应关注改革后可能出现的“懒政”问题,关注党政机关运行的实际效能。因而,必须采取严格管理、严格考核、问责追究等制度性措施,避免岗位空转、责任抛荒,坚决打消一些人借车改打掩护当甩手掌柜的念头。当然,车改也应务实推进,避免“一刀切”,对条件艰苦、情况特殊的地方,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办法,既不浪费公帑,也切实保证干部的正常办公需要,从而更好地履行责任、服务群众。(中国纪检监察报 顾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