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快乐,人皆向往。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由的、快乐的?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之对,或可提供一些启示。
史载,朱元璋某日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朱元璋听后皆不满意。大臣万钢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悦,称赞其见解独到。
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今天,正风反腐之下,很多人感受到了这种自由快乐。也有干部认为“官不聊生”,感叹不舒服、不自由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心理与其对自由的观念看法密不可分。诚如马克思所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然而道理容易明白,但在潜意识和直观感受中,有人还是把自由视为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或者少受限制、鲜有约束。问题是,无所限制的自由必然是扭曲的,也是不真实的,只能存留于想象之中。谁要真是如此任性地看待自由,无所顾忌、不知敬畏,谁就终将付出惨重代价。
建构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二者并非彼此孤立,更非相互矛盾。从逻辑上讲,自律是前提和保障,自由是目的和依归。俗话说,“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没有自律,自由就如同断线风筝、脱缰野马,必然横冲直撞、不受节制,终将走向自由的反面。“自律的,才是自由的”“不自由即是自由”,听上去有些矛盾,却是最现实、最真切的道理。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把握好“畏”与“德”、“不自由”与自由的辩证法,党员干部方能内心澄明、动静有常。比如,不拿不该要的钱,不看着别人碗里的肉眼红,不搞物质攀比,亦无人情羁绊,就会得到物质的自由;做好该做的事,尽到应尽的责,不用“把领导表情当自己心情,把领导嗜好当自己爱好”,就会收获干事的自由;守好为人处世底线,不碰党纪国法红线,有坦然之乐而无囹圄之忧,精神的自由也就可期。
相反,如果不能恪守自律、遵守法度,就会导致身心双重的不自由。一些干部身陷腐败泥潭,守着大堆钱财,时常梦中惊醒,吃不好、睡不着,就如同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以此言之,一些腐败分子失去自由的标志,不在锒铛入狱之日,而在第一次伸手之时。在公布的贪官忏悔录中,有多少人提到,“开会提心吊胆,老是害怕被带走”“白天在人前强作镇定,晚上在家中担惊受怕”,哪里还有一丝幸福和自由可言?
改进作风,不仅要靠党纪法规的外在约束,也有赖于干部的严格自律。具体言之,就是敬畏誓言、敬畏法度、敬畏程序,珍惜家庭、珍惜名节、珍惜眼前虽平淡却长久的生活。还应明白手中权力来自哪里、用权界限划在哪里,明确哪些不可为、哪些必须为。始终保持“边界意识”,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凡事明明白白、清清爽爽。各级干部尤当懂得,干事用权不能太轻松舒服了,秉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方能收获内心的宁静平和,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人民日报 杨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