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校腐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查处“基建一支笔”“招生一口价”式的腐败案件,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管党治党不力、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违纪问题,教育领域的反腐败力度正不断加大。
这些典型案例涉及的腐败面从后勤基建到招生录取,从物资采购到科研经费,从校办企业再到学术诚信,几乎涵盖了高校所有领域和环节。违纪违法人员从党委书记、校长等到基建处长、后勤领导等,甚至还有普通教职员工。
近日,教育部查处并通报的中国传媒大学等4所高校党员干部违纪问题,就是将高校反腐“熔点”设定为违纪,用纪律的“尺子”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一旦违纪,毫不客气,赢得了舆论的一片叫好声。毕竟在某种程度上,对违纪者进行处理,是在挽救有关人员,使他们在尚未坠入腐败深渊以前,悬崖勒马。这也充分体现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理念。
纵览近年来的腐败案例,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重要原因。当前对一些高校领导滥用公权、奢侈浪费实行零容忍,就是让纪律和规矩在高校真正立起来、严起来。
因此,让大学真正回归“净土”,关键还是在于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这个笼子首先就应该是纪律和规矩,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前沿。从增强党的观念入手,唤醒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以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准绳,对违纪人员公开处理,不疲不软,不留死角。
此外,基建、招生等领域屡成高校腐败“重灾区”,也暴露出目前高校行政化的乱象和弊端。鉴于此,应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同时加强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要强力治腐不松不懈,定会使高校风清气正。(中国纪检监察报 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