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方圆杂谈 > 正文

“窑洞县委”折射民生情怀


发表时间:2015/11/24 08:23:23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

报载,陕北佳县县委坚持在窑洞里办公,至今已有41年了,被称为不折不扣的“窑洞县委”。1974年,佳县县委盖起了几排土石结构的窑洞,总共3排,57孔窑洞,县委的各个部门都在这土石结构的窑洞里办公。第一排,是团县委、统战、工会、妇联等部门。第二排,包括县纪委、宣传部、组织部,还有科协、文联、工商联等。县委宣传部的办公室,面积不到15平方米,窑洞内摆放着四排桌椅。第三排,是县委常委的办公区,也是一排窑洞。从外观看,窑洞门前都挂着一扇布帘,圆拱下的高窗使用的是黄色漆涂过的木制窗框,与一般的陕北窑洞民居并无二致。

就是这普通的窑洞,却盛装着党对群众的一片深情,传承着党的优良传统。比起那些豪华的办公楼来说,它确实逊色了不少,但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老百姓来县委办事,一进窑洞,就像串门走亲戚一样,摸着门就能找着办事的人了,让群众感到方便和亲切。

“窑洞县委”反映的是一种亲情,一种与人民群众相互依靠,至真至诚的鱼水亲情。同时也折射出一种人间大爱,民生情怀。1947年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毛泽东同志为佳县县委题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字,几十年来,佳县县委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领袖的嘱托,从未脱离群众,一直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尽管县委的办公条件有些简陋,甚至“寒碜”,可民生大事却从不含糊。难道他们没有钱盖座办公楼吗?也不是。多年来几任县委书记都曾有过给县委新盖一栋办公楼的想法,但县委班子斟酌再三,最后还是搁置了盖新楼的动议,决定把有限的财力花在‘刀刃’上,投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他们从并不鼓囊的“钱包”里挤出了900万元,在县城建了一座22层高的中学教学楼,成为当地最高最好的建筑。近年来,县里还修通了城市道路、修建了2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农村敬老院、为全县20个中小学盖起学生食堂和太阳能浴池等等,将有限的财力都投向了民生。

与县委窑洞形成显明对比的是旁边不远的高层居民楼,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窑洞,映照的是一种精神;小小窑洞,反映的是一种境界。当年毛主席、党中央在陕北留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至今在佳县县委弘扬着、传承着。他们不建“官邸”建学校,不讲排场求民生,是一种大境界、大情怀。这与那些头上顶着“贫困帽”,还投掷巨资建豪华楼;手里拿着“救济粮”,还大手大脚买好轿车的政府部门形成多大的反差。

“窑洞县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艰苦奋斗,不求享乐,关爱民生,服务人民的标杆。其房屋尽管单调,上不了档次,但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却是丰满的、高大的。谁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就拥护谁;谁与群众的距离越近,群众就爱戴谁。这是一个普通的真理,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人民谋利益,给人民以温暖和幸福,这就是我们不断前进,取得胜利的所在。(陕西日报 王小文)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