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名干部牵涉其中,涉案金额高达510万元。四川省广元市疾控系统疫苗采购窝案,涉案人数之多、金额之大,令人痛心,更令人警醒。“小小预防针,竟藏着这么多猫腻。”
疾控系统窝案之所以被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搞预防”的,对“抓早抓小”“治病于未发”等廉政警示本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却依然防线失守、腐化堕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部门虽贴近百姓,却通常被认为是没有什么“实权”、捞不到什么“油水”的“清水衙门”,不曾想竟是“蛇鼠一窝”。
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例已经不止一次证明,有权力的地方就可能滋生腐败。类似疾控中心之类的部门,正因其专业性、业务性强,反而更易形成腐败共同体,架空监督、沆瀣一气;也正因其被视为“清水衙门”,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导致贪腐案频发,屡屡成为腐败“重灾区”。这也警示我们:权力没有大小之分,腐败没有领域之别,哪怕再小的部门,脱离了监督的“缰绳”,都有滑向贪腐的可能。
事实上,“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的基层腐败,对群众的伤害更大。一方面,无论是疾控,还是扶贫,这些部门的工作,大多与基层民生息息相关。被“腐蝇”贪污的钱款多了,流向民生的资金就少了,群众的利益自然就会受到损害。贪腐的成本,最终只会转嫁到民众身上。另一方面,这些平时“不起眼”的部门很多属于权力“末梢”,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关系最为密切,是党和政府面向群众最直接的“表情”。倘若连身边的部门、干部都深陷贪腐泥沼,老百姓会用怎样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党和政府?严惩广元疫苗窝案一样之前“不起眼”、不被关注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广元疫苗窝案之所以捂了近6年才被纪委揭开,与监督缺失不无关系。试想,即便疫苗采购相对专业,但假如能把账目晒出来,疫苗进价与市场价两相对比,便能知其虚高,又岂能逃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假如能在采购环节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不法商人又岂能通过上下打点,拉关系、套近乎,就大幅度垄断广元疾控系统的疫苗采购渠道?日常监管松一分,权力寻租的空间会多一分。把“制度的笼子”扎牢,让采购的渠道更加规范透明,才能让窝案串案成为过去时。
反腐字典里,从来没有“清水衙门”概念。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信访举报的线索和巡视发现问题可以看出,哪怕是再微小的权力,只要存在制约和监督的盲区,就有被侵蚀的可能。如果权力未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即便是“油水少”,照样也会“滑倒”,乃至成为腐败“重灾区”。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杜绝“清水不清”现象,一方面要严肃纪律规矩,对手中“有点权力就任性”的干部严加惩处,板子打到痛处,释放“伸手必被捉”的信号;另一方面要建章立制规范权力运行,做到权力使用到哪里,监督和制约就跟进到哪里,铲除权力寻租的空间。(中国纪检监察报 林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