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铁一小学的学生在劳动课上制作月饼。 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种菜、收割、清洁、维修……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们亲近劳动、感受劳动、学会劳动,培养其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把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劳动课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丰富多样。从劳动类型看,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从课程地点看,并不局限于教室,一些学校不仅在校内开辟劳动教育场地,还在校外选定劳动基地。有的举办烹饪、种植等丰富多彩的劳动课;有的把“开学第一课”搬到山间田野;有的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管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渐进式课程、丰富劳动课形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机会,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使其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赖于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取得实效,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寓教于劳,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的劳动实践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
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会改变。劳动课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学校因地制宜设置课程,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家长主动转变观念,培养孩子必备的劳动技能;社会多开放公益劳动机会,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各方共同发力,推动劳动教育取得实效,让学生们体味劳动的过程、收获劳动的快乐,在躬身实践中领悟“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