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媒体点击 > 正文

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


发表时间:2021/07/12 17:09:19    信息来源 :秦风网     访问次数:

图为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拍摄的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位和沙漠斗了一辈子的农民,他的名字叫石光银,是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光银的家地处中国有名的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南缘。毛乌素沙漠横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东北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但到了2020年,这片沙漠竟快要从中国版图上消失了。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总干事这样评价:“毛乌素沙漠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美国宇航局发布的卫星图显示,近年来,中国在不断地变“绿”。许多外国人感叹:“为什么中国总能发生奇迹?”也许石光银的话可以回答:“我年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干治沙这一件事。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没有干不成的。”

“沙进人退”变“绿进沙退”

“一眼望不到边的都是我的林子”

“不是说黄土高坡吗?黄土呢?”去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这句经典台词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片中,邓超饰演的乔树林带领乡亲们在沙地里植树造林、培育沙地苹果,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盎然绿洲。这部电影,反映的正是陕西省榆林市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故事。

开车走在榆林的高速公路上,道路两旁树木林立、绿草如茵。湿地公园、经济林基地、生态园随处可见,很难想象,这座如今的国家森林城市过去是一片不毛之地。榆林市过去被称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有一半在榆林市长城一线。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森林覆盖率仅有0.9%。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老人回忆,四五十年前村子周边都是黄沙,一场风沙刮来,地里的庄稼就全被埋了。

“沙子在撵着人走呀,不治住沙,老百姓就过不上好光景。”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一批不愿向困难低头的治沙人,正是他们织就了如今的锦绣榆林。石光银从小就因为风沙而数次搬家,自己的小伙伴也葬身沙海。1968年,还是榆林市定边县圪塔套村小队长的石光银就带领群众在村子周围种树苗。三年苦战,第一片绿洲种活了!这让石光银看到了希望。1984年,在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下,石光银辞去了海子梁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举家搬进全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开始了漫长的治沙过程。1984年,石光银承包荒沙3000亩;1994年,他又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再之后,分别承包了县上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国营长城林场荒沙地4.55万亩……几十年间,几十万亩荒漠被石光银和乡亲们一点一点染绿,他的儿子、孙子也都先后加入治沙队伍中。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三十几年前,陕西姑娘殷玉珍嫁到这里,发现新家周围黄沙漫漫,一眼望不到边际,连新房也有一半埋在沙里。“我要是当时不种树,就让沙给我埋了。”没有钱,殷玉珍和丈夫便卖了家里唯一的山羊,换回了树苗,哪怕10棵里只活了一棵,也咬牙坚持下去。这些年,她和丈夫在外打工,把打工钱都买了树苗。直到当年的玉珍姑娘成了如今的玉珍奶奶,她终于可以骄傲地对孙子说:“站在梁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都是我的林子。”

石光银、殷玉珍、牛玉琴、女子治沙连、王有德……在毛乌素沙漠里,这样的种树人有许多。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种树需要时间,能坚持下来做这个事儿,确实很不容易。早期治沙所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在这里一待就是一辈子。很多治沙人,都是两代人、三代人绿色接力,靠一种愚公移山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

靠着治沙人的努力,目前,榆林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833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760万亩,改良草地150余万亩,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化土地治理率超过90%。乌审旗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317万亩增长到如今的57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32.89%和80%……毛乌素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从“种下多少倒下多少”到成活率90%

“防沙治沙不能蛮干,还要靠科技支撑”

盛夏时节,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光山色、鸟儿栖息。

护林员吴敬忠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据他介绍,这片保护区最初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地。风吹沙走,沙丘不断向前流动,威胁着住在周围的人。为了止住沙丘的脚步,他们用铁锹把干草扎到沙子中,形成一个个1立方米的正方形十字网格,再在周围播种沙蒿等种子,每三个方格种植一棵耐旱树种,形成植物草方格。这些网格能截留水分,减弱风力,提高植物存活率。

草方格,外国人口中的“中国魔方”。这些1立方米的正方形网格如同一把把锁,锁住了流沙前进的脚步。这是中国人原创的治沙技术,在联合国得到广泛认可。

“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八成树苗都活了。”石光银说,最开始治沙,仅靠下力气和土方法,吃了不少亏。1985年,他和乡亲们一起治理狼窝沙,一捆一捆的树苗背进了沙窝,几场大风过后,种下多少倒下多少。1988年,林业技术员教会了他这个画格子的法子,才改变了这一状况。

在石长春看来,“防沙治沙不能蛮干,科学研究、科技支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榆林市林草局业务科科长雷自生介绍,这些年来,榆林在治沙中摸索出许多治沙种树种草技术。比如,因地制宜对远沙大沙实行飞播治理,近沙小沙人工营造针阔草灌混交林。比如,不断优化林木结构,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科研项目;开展红枣降高塑形,红枣的优果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发展滴灌节水、无水栽植、杂交育种等适用技术。

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红石峡沙地植物园,一片绿树葱茏。让人想不到的是,除了各色干旱地区常见的乔灌木,这里居然还有樟子松、赤松、红松等不少针叶树种,其中最大的一棵樟子松高度达到了20米。据植物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松树是从我国大兴安岭等地引进的,目的是扩大树木种类,降低纯林生态危险。

“以前谁能想到我们这里还能长松树!”石光银说,过去,他和乡亲们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属于粗放型造林,有了种植技术,如今他和乡亲们进行低产林改造,栽植像樟子松等针叶树,现在已完成了5万多亩,今年打算再种两三千亩。多年的治沙经历让他深深觉得:“下一代人应该用高科技造林治沙。”

2019年,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挂牌成立。从“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到“适地适树合理栽,又把三松引进来”再到“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步入新时代,许多高新技术涌现,助力毛乌素从浅绿向深绿迈进。

在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遥感技术被应用到造林项目验收、植被恢复变化监测、沙丘移动监测等方面,种树种草不再需要工作人员去逐个测量面积。

不仅是毛乌素,先进技术方案在各地沙漠治理中应用。传统的草方格技术如今华丽升级。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通过机械形成草方格固沙,每天可铺设草方格48亩,更加高效。此外还有微创植树法,栽种一棵苗木仅需10秒钟,成活率却达90%。

守住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让‘沙窝窝’成为致富的‘金钵钵’”

一架大型无人运输机日前跨越毛乌素沙漠,将一批香瓜从陕西运抵宁夏。不仅是香瓜,昔日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处处是宝: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玉米、土豆、沙棘、红枣、苹果不仅畅销国内,有的甚至出口海外。

“西瓜、桃树、梨树、杏树,还有玫瑰,品种越来越多。我家的水果能从5月吃到9月……”殷玉珍如今有了生态园, 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原本只想不再受风沙的苦,没想到,如今不仅止住了沙,还从沙漠里刨出金疙瘩。

变绿只是一个开始,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生态效益有了,经济效益便也随之提了上来。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遵循这一目标,榆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把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如今这里已有82家企业,47个项目建成投产,现代种业和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充斥其中。据示范区总工程师刘王叶介绍,产业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园内普及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技术,实现了多业态集聚、产学研结合。“我们这些农田,先是种马铃薯,马铃薯收了之后再倒茬种饲草,饲草既能固沙,又能作为养殖业的饲料,畜禽粪便又能作为有机肥,用到农田中。”刘王叶说,如今,产业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万元。

“咱沙地里的树,不仅能固沙、还好看、好用!”在毛乌素的土地上,长一棵树不易,必须最大限度发挥价值。枣树需水量小,是生态、景观、经济三效合一的作物。在乌审旗红枣基地,1000亩将近300多万株优质红枣苗木在这里静静生长。当地通过“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的运作模式,培育出优良枣木,交给农牧民种植,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在乌审旗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普通的沙柳不仅能用来发电,还被加工成生物质燃料颗粒,一个小小圆柱体,发热量可达到同等重量标准煤的60%,带动了周边的5000多户牧民增收。乌审旗乌兰什八台村村民刘二飞正是靠卖沙柳,过上了每年增收5000元,甚至上万元的好日子。

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这些年,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在村里建起数百座移动大棚,发展种植、养殖等多项产业。“治沙也要致富。下一步我们要多引进高科技农业,研究高科技农产品,把乡村振兴和我们的工程结合起来,让‘沙窝窝’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钵钵’。”石光银说。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