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方圆杂谈 > 正文

从伟大转折迈向伟大复兴——探访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转折地遵义


发表时间:2016/10/09 08:46:54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

进入9月,遵义会议会址游人如织,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不时可见父母牵着孩子,孩子眼中满是好奇和兴奋。

这是一处英雄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张闻天……在这座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里,中国共产党群星闪耀,历史在这里转了个弯。

81年后,记者登上遵义会议会址二楼,27平方米的客厅里,十几把藤椅静静地环绕着一张赭色长桌。岁月无声,就是在这里,历史迸射出无比灿烂的光芒,红军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命运发生了伟大转折。

严明的纪律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攻坚克难、赢得民心的法宝,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重要条件

时间拨回1935年1月,彼时,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前有强敌,后有追兵,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绝境。

即便是在这段时期,红军依然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群众秋毫无犯。

红军总政治部要求各部队“保持红军的模范纪律”“严厉地处罚破坏纪律、违犯阶级路线的分子,每连队宣传队布置时,应实行进出宣传与检查纪律”。

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会副主任、休养连党总支书记董必武在行军途中,每日都带着连长、指导员亲自检查纪律执行情况,发现借群众的东西,如果损坏,就“督促照价赔偿,老百姓不在家的,还需要写个条子留下……并写上一些道歉的话语”。

习水县外宣中心干部陈云坤告诉记者,因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当时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产生恐惧心理,红军一渡赤水经过习水县时,老百姓纷纷外出躲避。

有的群众在山上饿得撑不住了,悄悄回家找吃的,却发现红军宁肯冒着严寒露宿街头,也不打开自家屋子住宿,方恍然大悟,奔走相告。

有的群众在红军走后才回家,发现家中锅里留着银元、镍币,作为吃去粮食的补偿,桌上留的字条写道:“老伯,实在对不起,我们是工农红军,因两天没吃饭,路过你这里,你又不在家,所以把你的粮食吃了些,现在按市价给你留下了钱,请查收,并望您能原谅。”

据习水县程寨镇石门村群众回忆,红军在老百姓的菜地里取食萝卜时,每挖一个萝卜,就在土中埋入一枚铜元。

这些情况,被蒋介石所知晓。他忧心忡忡,专门发电,要求国民党军严饬军纪:“……据报,前朱、毛匪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希严饬所属军队、团队,切实遵照上月养巳行参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为要。”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支打不垮的军队,必然军令如山、军法如刀。红军令行禁止,以铁一般的纪律赢得了群众信任,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重要条件。

“红军过贵州,为什么很快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有强烈的对比,这块土地曾被国军、黔军都统治过,哪一个在爱护群众、严守纪律方面都比不过红军。”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说。

遵义会议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范本。遵义会议后,我们党建立了一套党的生活制度,树立了一套好的传统作风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宛若星辰一般耀眼,照亮了之后的奋进之路。

会上,博古首先作了报告,把失败归咎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等客观条件。

随后,周恩来在军事问题的报告中,既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上战略战术的错误,也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同时批评了博古和李德。这种在中央政治生活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在会上进行了长篇发言,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中央在领导军事工作中的一系列错误,用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的事实,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

毛泽东的发言,得到绝大部分同志的支持。与会同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集中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方面的错误。

最终,会议出现一边倒的声音,《遵义会议决议》应势而生。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通过了“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等四项决定。

“遵义会议上,不同意见大胆发表,激烈碰撞和争论,可以说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范本。”费侃如说,“正是有了充满锋芒和战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实事求是展开思想斗争,才取得了共识,分析和纠正了错误,实现了党和红军的伟大转折。”

张闻天和博古曾是志同道合的“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曾经一起走上党的领导岗位,但在会议上,一向温和的张闻天还是对博古提出了直接批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在原则问题上,任何个人恩怨都微不足道。

遵义会议结束后,被大家批评过的博古一直郁郁寡欢。于是,周恩来适时同他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解开了博古的思想疙瘩。博古服从和执行了中央的决定,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

遵义会议对犯错误的同志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坚持既严厉纠正错误,又团结帮助同志。正是坚持正常的党内生活和同志关系,才实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民主团结和集中统一,为长征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遵义会议后,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成为了全党遵循的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

正如邓小平所说:“从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建立了一套党的生活制度,树立了一套好的传统作风。”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奋斗了28年。28年一分为二,中间的坐标正好是遵义会议,它成为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以这个节点来分界,向前看是党早期14年的历史,向后看是党14年走向壮大成熟和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表示,以遵义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重新站起,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开始逐步形成,我们党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遵义会议的成果在四渡赤水中得到充分检验。从此,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由伟大转折不断迈向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遵义会议后,再次踏上长征路的红军,焕然一新。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海拔1200米的娄山关,大理石碑上深红色字迹的《忆秦娥·娄山关》,在云雾环绕下,显得格外肃穆。

四渡赤水时,红军在娄山关与敌激战,大捷。毛泽东的这首词,描写了红军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份党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对当时的作战有这样的描述:“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这段历史耳熟能详: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二渡赤水,避实击虚;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跳出合围!“四渡赤水出奇兵”,震烁中外,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一举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从伟大转折走向伟大胜利,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

“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今天,站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新起点,我们重温党在遵义的光辉历史,那些穿越历史而来的经验与警示,仍在持续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李志勇)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