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今使用中,“逃之夭夭”这个词,义如字面,是说逃跑很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中说:“等各人走过之后,他才不慌不忙的收拾了许多金珠物件,和那位督办大人坐了轮船,逃之夭夭的到天津去了。”瞿秋白《乱弹·新英雄》:“满洲的日本大炮,轰隆轰隆的响了几下,立刻,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逃之夭夭。”可见,这个词不仅指逃跑,还逃跑得不太光荣,有诙谐贬损之意。
然而,“逃之夭夭”原本却并非此意。这个词出自《诗经·桃夭》篇,原意是形容女子美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指桃花,“夭夭”指树木茂盛,“桃之夭夭”是用茂盛的桃树形容女子的一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意思是一株桃树非常健壮,它开出的桃花明媚耀眼,非常美丽。由此形容一个年轻健康的女子出嫁时的样子,像桃花一样美好,正值旺盛的青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对女子出嫁后打理夫家能力的赞扬,在她的努力下,全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是说这个女子在出嫁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则是说女子的孩子又有了孩子,济济一堂,一个大的家族就此繁衍开来。
《桃夭》篇描写了先秦时期女子标准的一生,贤良淑德,持家有道,繁衍人口,这是先秦时期对女性的最高期待与最高赞扬,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对生活的憧憬与热爱。
后世将这个成语转用作逃跑义,纯粹是出于“桃”与“逃”的谐音。据目前所见材料来看,这种用法最早出现在明代,《醒世恒言》卷三中写:“两个商量出一条计策来,俟夜静更深,将店中资本席卷,双双的桃之夭夭,不知去向。”《飞丸记》中也有“我生怕他桃之夭夭”之言,明末清初的《醉醒石》用的还是“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作为一句熟语,在某个需要逃跑的情境下,就变成“逃之夭夭”了。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它的本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女子处境的改变,渐渐遗失在历史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