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仪,隋末京兆郡丞,虽然在《隋书》中有传,但只有二百字左右,读者稍不注意就翻过去了,因此估计知道他的人不会很多。然而,就是这个小传,所传达出的人物形象却丰满鲜活,让人赞叹不已。 《骨仪传》载,骨仪“性刚鲠,有不可夺之志”。隋炀帝继位后,朝政逐渐昏庸浑浊,贿赂公行,凡在朝廷当个一官半职的,无论官职贵贱大小,个个都家藏万金。当时全国上下的士大夫们,都放弃了操守,卷入到贪贿大潮中。唯有骨仪“励志守常,介然独立”,不去随波逐流,甘于贫穷清苦。隋炀帝嘉奖了骨仪,破格提拔他为京兆郡丞。骨仪任职后,对惯于搞歪门诡道的卫玄,加以打压限制。后来骨仪与另一位将军阴世师,率兵保卫京师,抵抗李唐义兵,城破兵败后被杀。
上述传记所载,骨仪身上起码有三种优秀品格:一是不惧强权,公平执法;二是忠于朝廷,以身殉国;三是励志守常,介然独立。第三点尤为可贵可敬,出污泥而不染,居于群而不俗。“介”字和“介然”一词,在国学中是蛮有分量的。人字下面有两直为“介”,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两只脚立正的姿势,顶天立地,上顶天下通地。“介然”,指的是专一,坚定不移,永不动摇。如介然守节,介然有常,介然独立。骨仪何以能做到介然独立?传记也给出了答案,取决于他有定力,即“有不可夺之志”,“励志守常”。这正应了荀子的名言。《荀子·修身篇》中说:“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即自己若是具备好的品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以珍视。用今天的话语来解释,当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之后,才有可能做到介然独立,有为有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政为官的人,应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本来是一清二楚的,那就是一心为民,廉洁干净。然而看看那些倒台的众多贪官,人都已经四五十岁了,甚至马上就要退休、或已经退休了,早已过了中年该看透的光景,正确的人生观都还没有确立和固定下来,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头脑发热,见钱眼开,令利智昏,以致跌进犯罪的深渊而不可自拔。他们中有人会说,以前有些地方的官场环境就是那个样子,作为个人又有什么好办法自善其身。不对,关键还是看自己的定力如何。从戴上官帽的那一天起,就要想明白是当一名清官好官,还是甘愿堕落成贪官昏官。只要“官念”正确,心里就会念念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自觉抵制那些为自己服务的歪门邪道,因为毕竟还没有人强迫你、绑架你,做什么、而不做什么。
为官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主导,自然就会两袖清风干干净净,就会做到:有些地方不是当官要花钱买吗,宁可不当那个官也不去买;官再大权再重,也不做卖官鬻爵的买卖;办事批文不是有人硬是要给好处费吗,抹下脸来就是不要;下级下属年节送物送钱,一律婉言谢绝;亲戚朋友圈子请托整事,违法违纪的一概推辞掉;遇有红白喜事,自己毫不声张地就办了。实际上,能这样做的官员多得是,只是他们远没有那些贪官更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已。
当然,世界观的确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有毛病有问题了,就要通过学习充电,随时修正解决,以保持它的纯洁性。现在人们为反腐支招,好像在人的世界观上做文章的不是很多,甚至连贪官们总结自己的犯罪原因,说到世界观改造不好时,往往都会引来一片嘘声。这太过偏颇,按照哲学内因外因相互影响转化的观点,不可以忽视内因内心的作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一时一刻也放松不得。在官场环境尚未彻底清新洁净,有的潜规则还在明里暗里地起着作用的情况下,官员能够做到洁身自好廉洁如玉,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是“介然独立”,心中没有一定之规,是万万不行的。当然,随着反腐斗争越来越深入,党风政风必将极大好转,把权力关进“笼子”,让官员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和规矩,也必将建立健全起来。到了那个时侯,清廉的好官员自然就会成为主流主体。但是即便这样,官员自觉做到“不想腐”,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骨仪给予今人的一点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