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鉴史问廉 > 正文

白发潜郎叹颜驷


发表时间:2014/09/18 00:00:00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

《隋书·经籍志》所辑《汉武故事》记载:有一回,汉武帝乘车在宫中巡游,驾临管理车辇的郎署衙门时,碰见一位职位卑微的老郎官。只见他尨眉皓发,汉武帝忍不住问他:“叟何时为郎,何其老也?”老翁回答说:“臣姓颜名驷,江都人氏。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何其老而不遇也?”颜驷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方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武帝感其言,擢拜颜驷为会稽都尉(郡军事长官)。

颜驷所处的汉代,基本的选官机制是察举制,即要求由地方将有德、才之士推荐给朝廷,授以官职,并视情提拔。符合德才标准的重要一项是“四行”:质朴、敦厚、逊让、有行。综合来看,颜驷是符合当时制度设计中关于官员选拔升迁条件的,否则也不会老实本分、守株待兔地坐等提拔,而是主动出击:该跑的跑,该送的送,该谄媚的谄媚。但其命乖运蹇,“老而不遇”,是因为“文帝好文”、“景帝好老”、“陛下好少”,怪只怪自己总不合领导的节拍。最终,法律制度只好让位于君主意志。

官员的命运不是由制度决定,而是由领导凭个人喜好来拍板,这在封建时代屡见不鲜。在君主专权的社会里,君主的权威高于一切。法律制度虽具有稳定性,但君主的意志却常常是变化不断的。当法律与君主的意志相冲突时,法律不再成为准绳,君主的意志则成为最高标准,而这种意志的东西又往往融入个人的好恶及情感因素。这样,君主往往因个人的喜好而使法律制度处于随意性状态。颜驷之所以“三世不遇”,与其说是生不逢时,不如说其是封建君主权力不受约束导致用人制度随意化的牺牲品。

庆幸的是,颜驷没有将遗憾带到地下,而是在“尨眉皓发”之际遇到了汉武帝。一番道白使武帝内心深受触动,将其调为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然而这一看似欢喜的结果,并不是执行官吏选拔升迁的法制程序使然,仍然是君主个人意志造就的,其折射出的仍是君权凌驾于法权的讽刺意味。

由领导好恶来选人,而不是靠制度选人,最容易出弄臣和佞臣,而使有才德之人受打压。宋徽宗时的高俅、童贯,明代的王振、魏忠贤,都是迎合领导喜好而步步登高的。而与之对应的,是像颜驷这样不善走领导路线之人的边缘化。历史也一再证明,这种现象放在任何年代,都会对社会和事业产生巨大危害。

换一句话说,用在刀刃上的是好钢或是劣钢,责任完全在于制刀者。

如今,“君权”与“法权”的博弈已成历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构建正成现实。在一个依法律行事的现代社会里,上至国家层面,下至一个团体,一切权力的行使都被要求严格以制度为依托。对任何权力而言,如果失去了1%的制度约束和监督,那就会产生1%的腐败;如果失去了100%的制度约束和监督,那就会产生100%的腐败。所以,制度是权力的清洁剂和清道夫。事实证明,由制度作保证,能够有效地抑制干部选任工作的随意性和官僚主义作风。201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选任工作从原则、条件、程序、依据等方面进行细化,旨在形成一套程序完备、纪律严明的法制体系,彻底纠正选拔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从实际操作层面,只有从上级到下级都根除“唯领导意志”流弊,遵从按制度办事原则,从严务实选拔有用人才,并最终固化为整个社会都自觉认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德才兼备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是,类似颜驷的“三世不遇”的悲剧才不会在现代社会重演,“白首为郎”才会成为永远的历史名词。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