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特色栏目 > 鉴史问廉 > 正文

陈家顺 “卧底”帮扶务工人员


发表时间:2013/05/29 00:00:00    信息来源 :     访问次数:

他是饰品厂串珠子的“工人”,是养殖场照看病猪的“猪倌”,也是制鞋厂围着师傅转的“学徒”——但他真实的身份是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为使家乡输出的务工人员能在异乡企业安心赚钱,陈家顺以各种方式“考察”了180多家企业,其中5次隐瞒身份,“卧底”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截至今年5月,“卧底局长”陈家顺已成功带出9000余名务工人员。

浙江义乌的华统养殖场在2008年9月聘用过一个特别的“猪倌”:衣着随便,头发凌乱;为显得不那么斯文,愣是摘掉了400多度的眼镜,眯缝着眼却又老是东张西望;被安排照看最难伺候的病猪也无怨言……直到干满一个月,养殖场的人才知道,这个叫陈家顺的人是来“卧底”的。

陈家顺说,到企业“卧底”是被逼出来的。2007年春节后,沾益县在义乌设立劳务工作站,陈家顺被任命为站长。当年3月,他带着第一批303名务工人员去义乌。一个月后,返乡率竟达到70%。

好事为什么会办砸?“百闻不如一见。”陈家顺想到隐瞒身份,“卧底”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2007年7月,陈家顺第一次以民工身份,应聘进入义乌一家饰品厂。“坐在那儿串12个小时珠子,腰酸背痛,没几天脚也坐肿了。但我必须坚持,干不满一个月,我就不知道企业会不会按时发钱,会不会克扣。”他说。

就这样,陈家顺5次隐瞒身份,“卧底”到企业中,然后将他体验到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发放等情况传回沾益,当地干部再去给老百姓讲解时,就讲得清楚、明白了。

厂里不给工人结工钱,工厂没有按规定给工人报销车费……面对这样的纠纷,陈家顺知道,他没有执法权,只能协调。在异乡,工作起来更难。说起2011年5月那场“对峙”,陈家顺的妻子李凤仙仍记得很清楚。两名沾益籍女工在义乌一家服装厂打工,由于该厂的工资是半年一结,两人只做了3个月就要离职,她们结算工资的申请遭到厂方拒绝。那天,陈家顺带着李凤仙找到企业董事长理论,哪知董事长拍着桌子大喊:“违反企业管理规定不说,你们还好意思来要工钱。”最终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据理力争,以及镇领导出面调停,厂方最后同意如数支付两名女工被扣发的工资。

6年维权,陈家顺为农民工调解纠纷上千起,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在陈家顺的“卧底”经历中,还有一次是应聘到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老师。那一个月,他主要观察学校是怎么对待学生的,老师如何进行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如何。然后,才放心地把务工人员子女介绍到这家学校就读。

为什么要管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陈家顺解释:“子女上学问题没解决好,父母打工也不安心。必须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陈家顺想得很长远。“沾益是农业大县,可光靠土地奔小康却有难度。”沾益县提出要把“打工经济”提升为“劳务产业”,变成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没有长远打算是不行的。

陈家顺在老员工中建立起信息员制度,让务工人员收集本厂和周边企业的信息向他反馈,如果员工有小问题,要帮助协调解决。不再“卧底”的陈家顺腾出精力来,考虑如何把年轻的新增劳动力培训成技能型劳动力。

沾益县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办副主任孙勇告诉记者,2010年3月,在陈家顺的联系协调下,学校与扬州一家服装厂开展校企合作,已有200多名经过技能培训的学生进入服装厂,月平均工资能到3000元。

今年1月以后,陈家顺又多了一个身份——曲靖市驻长三角招商分局副局长。“我们希望能吸引当地有到外地投资意向的企业来曲靖办厂,或者是前几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兄弟能回家乡创业,让曲靖的农民群众能就近就便打工。”陈家顺说。(人民日报)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