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居济一得》 唯廉则生威。——洪应明《菜根谭》
如果胸襟光明正大,足下自现彩云;倘或满腔奸私暗昧,足下自生黑云。——李汝珍《镜花缘》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清代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三十一年补内阁中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历任中书舍人、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廉洁,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康熙中叶,朝野官吏贪贿、舞弊之风渐盛。两法总督噶礼更是虎噬狼贪。伯行任江苏巡抚,即发布檄文,严禁属员馈送,并明确指出:“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
1701年,江苏省乡试,副主考官与总督噶礼受贿于科场。榜发,苏州士子哗然,千余人抬财神入文庙,以示抗议。康熙遣户部尚书张鹏翮,会同总督噶礼、巡抚张伯行、安徽巡抚梁世勋共审此案。因事涉噶礼从中受贿索银50万两,审讯月余不得定案。伯行异常愤慨,上章弹劾噶礼的不法行径,噶礼则上章诬陷伯行。审讯官员因惧怕噶礼权势,皆附意于噶礼。康熙降旨:噶礼和张伯行俱解任,交审事大人一并审明。扬州、苏州等郡百姓闻伯行将解职,相继罢市。
扬州百姓又扶老携幼至公馆,拿水果蔬菜以献伯行,伯行坚辞不受。百姓皆泣曰:“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得已,伯行收下豆腐一块、菜一束。在路途中,扬州士民担心途中有不测变故,数万人集江岸护送。案审结果,伯行应革职治罪,噶礼免议。康熙总算不糊涂,手批不准,降旨,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士民欢声如雷,许多人在门旁写红幅:“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也称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为官数十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正如他本人所说:“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任职期间从未携带家眷。初到济宁,随员仅有四人,后来做了大官最多不过二十人,而当时一个太守赴任,往往携带三百余人。督抚就更不用说了。他任福建巡抚时,见衙暑中,帷帐都是锦绣,器皿全是金银,他感到非常奇怪,便问其原因,属吏答道:“行户协备,往例如此。”张伯行说:“行户即老百姓,怎么能拖累他们呢?况且寒素对我而言已经习惯,无须如此奢侈。”遂令拆去。及为江苏巡抚时,他日用蔬菜、米面,甚至磨面的石磨,拉磨的牛,均从河南老家送去。
由于张伯行为官清廉,以百姓为心,从不以私废公,故能深得士民的衷心爱戴,因而福建士民在鳌峰书院之旁为他建祠塑像;江苏建春风亭为其立祠;山东立其生祠于五岔口,这就是为官清廉者在人民群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