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只要人们言及“廉”,不能不提到杨震。
杨震,字伯起,出身名门,东汉弘农郡人,生于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乡水峪口村。至今,那儿仍有杨震之父杨宝墓、杨氏祠堂遗迹以及与杨震少时活动、传说有关的地名。
杨震的清廉绝非偶然。其父杨宝终生讲学,不曾为官。九岁时救一受伤的黄雀,放归自然,留下了“结草衔环”中“衔环”的典故。杨震秉承父志,潜心经学,幼时也曾救一白鹤,潼关县安乐乡的“翎峪”即源自这一传说。父子的善良美德由此可见一斑。
青年及中年的杨震,在今潼关、华阴、河南灵宝一带设馆授徒,从事教育,也曾弟子三千,几与孔老夫子比肩,因而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育家。正因如此,杨震熟稔儒家经典,养性修身,为人师表,当然品行一流。
同其父一样,杨震也是不愿意出仕为官的。直到五十岁那年,大将军邓骘坚请,他才步入官场,做过县令、刺史、太守,后入朝迁为太仆、太常、司徒以至太尉。主政过地方,也在中央管过人事、管过工程、管过军队。这是他学养兼备,积淀丰厚的结果。然而,圣人一样的无暇品德,文人共有的耿介性格以及封建社会的体制,铸就了他政坛的跌宕辉煌,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杨震的清廉,以“暮夜却金”的故事体现得最为充分。
史载,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过王密。当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王密任县令的山东昌邑(今巨野县内)时,王密因感昔日提携之恩,于驿馆中同恩师聊至深夜,便从怀中掏出了黄金十斤(相当现在的2.2公斤)。杨震失望地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何?”王密说,“暮夜所遮,无人知晓”。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退。
这一故事虽不敢说家喻户晓,但流传甚广,且有戏曲影视演绎。每每讲起,仍给人以心灵震撼。杨震因此得以“杨四知”、“四知先生”、“四知太守”的雅称。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杨震不但严于律己,对亲属子女及身边人一样严格要求。他生活上节俭朴素,上下班以步代车,饮食多粗粮菜蔬,套用流行语那叫“低碳”。别人劝他为子孙置办田产,他终不肯,但他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难以车载斗量。
贪官敛财,从来祸及子孙;廉官清白,大都泽荫后代。有杨震的言传身教,其后人都恪守着清廉之道,有三人也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一门四太尉,这不正是杨震清白廉直之家风么?
清廉的杨震不仅影响着杨氏后裔,更感染了世代为政者。人们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痛恨的同时,更增加了对杨震的敬仰。只要提起杨震,无不让廉直之士顶礼膜拜,也使那贪官污吏垂头汗颜。
古往今来,清官廉吏层出不穷,灿若繁星。杨震,就是那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颗。“四知”的光芒照耀千秋,照耀九州,更愿其映彻我共产党人的心房。
历经岁月流逝,朝代更替,人事代谢,唯今潼关一班人睿智、远见及对廉政建设高度重视。他们斥巨资塑杨震像,编杨震书,拍电视剧,开“四知街”,修杨震墓祠,建廉政教育基地,传播杨震精神,弘扬廉政文化,可谓居功至伟。
潼关,一片缔造了无数神奇的土地。清官杨震生于斯,葬于斯。但杨震不仅属于潼关,属于杨氏,他的精神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民族。
(作者系陕西省潼关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中心街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