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尤其是官场中,收受礼品不但不遭非议,反而成了一种会待人交友,显示德高望重的殊荣。所以送礼之风日盛,许多人更乐此不疲,以收礼为荣,多多益善。 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认为它会助长恶习。所以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是值得庆贺的。可包拯想:在这种送礼受礼日盛的情势下,借他60寿辰肯定会有人借由送礼。我老包一生清白,切不能在寿辰之时蒙上受礼恶名。于是决定,来人一概不见,寿礼一律拒收。在包拯60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人物简介】
包拯(999—1062)北宋官吏,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进士。初因父母哀志,朝廷授官,坚辞不就,及双亲亡,方出任地方官。清廉,明断,颇有政绩。仁宗时旋升监察御史,主张选将练兵,加强边防,以御契丹。后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又知江宁(今江苏南京)、开封等府。在朝时,数论斥数辜大臣,上书仁宗明听纳、辨朋党等,在地方则执法严峻,平冤狱、抑豪强,故贵戚宦官无不惮惧,民间称之为“包待制”,京城内传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故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米案》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呼之为“包青天”。包拯是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