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期多次到房山琉璃河遗址考古现场调研,每次前往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高大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他就是西周的召公。
琉璃河遗址是目前有确凿考古证据的最早的北京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其始创者为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召公。召公、周公、姜太公三位先贤,奠定了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制度基础,给中华民族注入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思想库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值得我们永远崇敬。
召公,姓姬,名奭,据传其生母是周文王的妾,召公是周武王的异母弟。《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礼记》则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按理说,蓟与燕都是北京城的起源,但蓟的考古资料几乎没有,而燕的考古支撑材料相对丰富,从考古发现和科学意义上讲,目前只能说北京城起源于燕。
西周早期的燕地,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错之地,是周朝的东北门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当时西周新立,殷遗民在中原作乱,如果不安抚好这一东北重地,势必会形成连锁反应。为此,召公受命于危难之际,来到这偏僻蛮荒之地,很快就控制住局面,逐渐使这里成为江山永固之所。后来北京城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边疆之城上升为大一统国家的首都,现在已成为屹立东方的世界大国的首都。
翻开史书,不难发现,召公为了周王朝的稳定发展,一生都在奔波。周公制定礼乐,开创制度,但天不假年,幸得召公接续其事业;召公下乡处理民间事务,坚决不叨扰百姓,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秉公断案,把自己治下的一方土地治理得政通人和。
《诗经·召南·甘棠》记载了这一段佳话:“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这首诗反复说,大家不要砍伐破坏甘棠树,因为召公就是在甘棠树下理政,召公处理政事累了也是在甘棠树下休息。迄今为止,全国以“甘棠”为名的地方已多达一百多个,北到北京,南到广东、广西,以至香港、台湾,都有这样的地名,足见召公的影响力之大。
召公一生,“国有难,召必至”,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使命,且极富为民情怀,被誉为中国“廉吏始祖”。召公堪称国之柱石,忠诚、廉洁,还谦虚低调。司马迁慧眼如炬,认为燕国能有八百年国祚,端赖召公之力。召公这种崇德立德的理念、亲民爱民的作风、勤政俭朴的修养、廉洁奉公的操守、忠诚为国的情怀,虽历经岁月沧桑,却始终焕发其强大的魅力,如一盏明灯,照亮后人为政之路。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弘扬好廉洁文化,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让清廉为民的官德不仅停留在《诗经》里,也不仅停留在那棵甘棠树下,而要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血管里。(陈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