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花园位于三原县城以北四公里朝西的拐弯处,因傍东里堡村而得名。原来曾悬于东里堡西门外,而后随着村落外溢逐渐隐没于一片民居中。可东里花园的形质特色、规模气势,和它跌宕起伏的湟湟历史,终究不同于一般民宅,不经意间它会凸现于你的视野中,给你惊喜和感叹。我就是因了这样的感受,逐改变了远行的想法,就近再一次游览了东里花园。
东里花园的门头高大宽绰,有拔地而起之势,须仰视左右才能尽收视野。大门两侧是于右任手书的对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横批:天下为公。如椽巨笔,更著王者风范。大门之上的墙壁有连片的雕饰,人物山水、翠竹祥云,各赋其态,怡然自得,使平素看上去异常森严的门禁,有了些许和煦温婉的感觉。东里花园门头式模样风格颇具民国建筑的特点,这就让人自然联想到了杨虎城将军。当年,杨虎城在陕期间这里就是他的行营和居所,门头及园内部分馆堂楼阁,都是依其主张和喜好专门修葺的,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物,其过往都会烙有年代和历史的印记,所以东里花园的门楼显现出民国建筑特色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东里花园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单就其园名的更迭就能窥见其漫漫历史演进中牵扯到的人和事。最早的东里花园名为李靖故居,也叫唐园。李靖是三原人,是大唐驰骋疆场的风云人物,曾为大唐立国安邦、御敌守疆立下过赫赫战功。可以想象,以这样一个有特殊贡献和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所建的园林是何等的富丽堂皇。然世间万物谁能抵得过岁月的消磨?世事沧桑,繁华不在,曾几何时李靖故居只留下断壁残垣,一片荒芜。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又是经冬历夏,又是世事纷扰,多年后园林易主刘氏。清末时遭匪患烧毁过半,后为当地开明和尚明经质慧有限修复,逐更名为“半耕园”,寓“半耕半读”之意。1918年陕西成立靖国军,靖国军总司令为三原于右任先生,司令部就设在园内,因此又更名“靖国公园”。当时杨虎城任靖国军三路军司令兼靖国军主帅,一直居此园办公与生活,陆陆续续有20年之久,可谓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所以人们又习惯称之为“杨虎城花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地方招商引资的需要,突现地域持色和习惯,宣传和推进文化旅游事业,才逐步统一于“东里花园”之称谓。
在与“靖国公园”相近的特殊历史时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斡旋和推进一系列和平解决的思想主张,避免内战,实现了一致对外、共同抗战的大好局面。其间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深入虎穴,临危不惧,在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形势中,在各方势力和敌对企图互相交织、错综复杂的历史关头斗智斗勇,力挽狂澜,表现了共产党人不惧生死敢于担当的胸襟和气魄。蒋介石气急败坏,为了分化瓦解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于1937年1月5日一天之内发布了八道命令,更迭人事,布防驻军,杨虎城将军不得已于2月6日再次移住东里花园。
杨虎城回三原不久即陷入了友军反叛相逼、亲人被拘禁、将士被扣留的迷茫困境,使他更加忧虑万分。在西安的周恩来闻讯后,在刘鼎、黄辉陪同下,于2月11日专程赴三原东里堡看望杨虎城。宾主客厅落座后,杨虎城长叹一声说:“周先生,我今遭此危难,真是一言难尽”。周恩来一如既往地对杨将军说:“在国家民族遭受极大灾难的时刻,你和张学良将军为国家民族建树的丰功伟绩,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共产党永远支持你们。”接着他又从当前形势谈到抗日前景,从个人处境谈到国家前途。周恩来诚恳的态度,精辟的分析,舒解了杨虎城将军沉重愤懑的心情,他不无兴奋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什么可悲观的”。杨虎城高兴之际招呼他的摄影师,在清晰的“咔嚓”声中,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合影。东里花园因为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涉足,在其演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东里花园屏风一样的大门,视野豁然开朗,中间巨石当道,刻有四个斗笔大字:李靖故居。这是交待园林历史起源的点晴之笔。一对石狮分列两厢,气宇轩昂。院内古树参天、曲径幽深。依次游览了女贞林、妙香亭、八卦亭、鱼池、关中八景微缩版等景观。园林东南是一处松柏拱围的墓地,墓地前是石砌的园形台阶,台阶上是宽绰的平台,一座造型古朴庄重的八角亭坐落其中,亭下一方墓碑伫立,正面刻有“史可轩烈士之墓”之碑名。松柏、古亭、墓碑以及墓地四周青青的草地,还有初夏暖暖的阳光,此刻都缄默无语,沉浸在无限的静穆中。
说不上这是多少次游园了,但每次不论是陪朋友、家人,还是独自信步,及到史可轩烈士墓地,我都会特地绕上一圈,脚步既轻且慢,唯怕惊扰了安息的故人。我曾作为地方志研究人员参与整理过有关史可轩烈士的史料,基本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史可轩是陕西兴平人,生于1891年,17岁就投身民族解放事业,是早期同盟会员。孙中山先生曾多次约见他,一起讨论西北地区革命形势。1926年,经王若飞和陈家珍介绍,史可轩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史可轩投身党的事业,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军伐的斗争;扶持农会,镇压土匪;成立军事学校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保全革命武装力量,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在渭北立足,求存生根”的指示,准备开赴陕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转进途中不幸为驻守美原镇的叛匪所害,时年37岁,后迁埋于东里花园。1986年3月,由邓小平同志签字介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帮为史可轩烈士亲笔题写了碑名。同年6月,地方旅游部门对史可轩墓地进行整修,建亭立碑,成为园内又一烙有红色印记的景观。
伫立在墓园一侧的苍松翠柏间,蓦然觉得整个园林所关联的历史人物都已远去,唯有史可轩烈士安埋在了他所熟悉热爱的故土上。此刻他离我最近,近到似乎能听到他的呼吸。37岁,正是春秋鼎盛的大好年华,却义无返顾地献身于中华民族最伟大、最悲壮的革命事业,为后人所敬仰和缅怀。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由星星之火到红遍全国,一直到今天开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程,历经了多少血雨腥风,走过多少艰难曲折,无数共产党人,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筚路蓝缕,浴血奋战,矢志不移,视死如归。这是信仰的力量,更是这个伟大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魂魄。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静默中不期被一阵阵由远及近的歌声所冲淡,侧目望去一队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手捧鲜花,在老师的引领下向这边走来,我知道他们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望着一个个穿着整齐的校服、有着一张张如同鲜花盛开般的面庞,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似乎看到了也有曾经的经历、而今已长大成人的儿子,一时间心底涌起满满的慰籍。是的,烈士没有被遗忘也不会被遗忘,这个社会之所以能够承载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使命砥砺前行,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不就是缘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缘于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奋进吗!
不知过了多久,那参差稚嫩的歌声已悄然远去,道路两旁的树木、村落攸攸闪过,而我的思绪却依然萦绕着身后的那片园林,萦绕在那片绿草青青的墓地上……(孙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