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传统深厚、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国画,费工费时、身价不菲的油画和雕塑,版画在中国造型艺术之苑,似乎一直算不上“人间富贵花”,却胜在“好养活、易繁殖”——即便没有欣赏艺术作品习惯的人,课本插图和春节年画也是生命中绕不过的存在。在朝阳门内名为槐轩的四合院美术馆里,正在举办“晨星——中国现代版画的四个时期”展。晨星,又名金星、启明星,于西方的夜空最后一个谢幕,却第一个照亮东方的白天。西风...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三日三夜三望洋,三支蜡烛过岩洞。”车岭、九岭是福建宁德寿宁县古代交通要道,这首民谣生动描述旧时进出寿宁之艰难。漫漫古道,幽幽路亭,几缕愁思,蜿蜒在历史深处。时光回溯近四百年前,一位花甲老者跋山涉水来到这个“地僻人难至”的地方任知县,他就是冯梦龙。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东周列国志》等直至今天都脍炙人口的作品。因为冯梦...
《手镜》原为清代王士禛写给其三子王启汸的一本小册子。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其为官45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宽政爱民,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是名载史册的清官廉吏,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皇帝赞为“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启汸赴任唐山知县。时任户部左侍郎的王士禛唯恐儿子不能胜任,“汸以书生骤膺斯任,老夫心殊惴惴”,于是...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与同代知音相比,异代知音更有一种多层面镜像投射的意味:历经千载,偶像已在诸多次被奉为经典的历程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理想化重塑;而眼下的心灵契合,又是一次以自我认识为中心的镜像投射。也就是说,当跨越时空的两个心灵发生契合,并非是相对于二者的平等真实的心灵契合,而是以引为知音之一端为中心,对处于经典镜像中之偶像的取舍。对陶渊明之心神向往,在王阳明作于正德五...
江苏无锡梅园东侧有一眼“洗心泉”,墙壁上镶嵌有《洗心泉记》,文中写道:“此洗心者,用以洗心中无形之污耳。”在贵州石阡以及张家口赤城的温泉,古人均立有“洗心”石碑。泉水可洗去身上之垢,也警示人们要常常洗心,不断清除心中杂念、恶念。“洗心”一词见于《易经》,原文为“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意思是圣人以此洗涤修炼其心,退藏于深密之处。《说文解字》解释“洗”为“洒足也”,本义为用水洗脚,引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密州的一个中秋夜晚,苏轼双眼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陡然发出一句千古之问,问这青天,问这明月,究竟出现于何时?有此疑问的不仅是苏轼,还有很多诗人,他们用不同的妙句书写着中国人的哲思与意蕴。说起问天问月诗,最著名的篇目当推屈原的《天问》,他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诸多事物现象发问,一共问了170余个问题,“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
吐鲁番市区西部的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见证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治理历程。让我们走进吐鲁番的历史遗址与文物遗存中,品尝这片火洲上结出的甜蜜果实。 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生土建筑城市,曾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驻地吐鲁番,瓜果飘香,历史悠长。任何对丝绸之路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应错过吐鲁番的交河故城。2014年,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家教家训肇端久远,其中清代张英所著《聪训斋语》影响甚远。张英通过言传身教及所著《聪训斋语》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为人称道的“江左第一家风”并为后世传承。张英(1638—1708年),字敦复,号学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中进士,钦授庶吉士,后担任经筵讲官,成为清代入直南书房的第一批官员。他先后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后谥文端;著有《笃素堂...
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和“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相比,位于杭州钱塘江南岸与之一江之隔的湘湖更加质朴纯洁。历史上很多文豪与其有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吟咏的诗篇。据记载,湘湖早在北宋之前就以自然湖泊形态存在,那时叫西城湖。它所在的钱塘江沿线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的一条山水人文线路。李白、杜甫等都游览过这条风景线。喜好诗酒的李白与出生在湘湖边、同样生性旷达的贺...
1930年秋,成都一家报纸刊载出一篇轰动锦官城的新闻,标题是:《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惹人注意。原来,那年暑假,在成都大学任教的李劼人不愿被反动军阀挟制,提出辞职。为解决辞职后的生活费用,李劼人夫妻二人一同做菜,经营起一个小菜馆,招牌叫“小雅”。“小雅”出自《诗经》,李劼人取这个店名,针对时弊,抒发心境,表示自己决心不与军阀同流合污。然而,身处乱世,想要偏安一隅...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初读《诗经·国风》,就被古代劳动人民唱述的萤火虫闪闪飞行之状所感染。每到夜幕降临,萤火虫与满月、草木结伴出现,似洒落人间的星,唯美悦目。古人称萤火虫为夜光、即炤、景天、据火、宵烛等,昆虫学家法布尔形容它是“满月里落下的银辉”,古希腊人称它为“提着灯笼的人”。我常回老家寻赏萤火,坐于萤光漫舞的竹林间,看它们忽明忽暗、时高时低,确信它们体内蕴蓄着五千年的文明之火。这平...
南京小仓山一带,曾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园林,是为随园。这里南临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面是钟山,东面为朝天宫,可谓金陵胜景尽收眼底,“其间山水之佳,楼台之美,花木之盛,觞咏之繁,久已图不胜图,记不胜记,见于诗歌更不一而足”。随园的主人自号随园老人,并写就著名的《随园诗话》,死后亦葬于随园,墓室位于小仓山南岭随家仓的百步坡上。他,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袁枚。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
我国古代家教家训肇端久远,其中清代张英所著《聪训斋语》影响甚远。张英通过言传身教及所著《聪训斋语》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为人称道的“江左第一家风”并为后世传承。张英(1638—1708年),字敦复,号学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中进士,钦授庶吉士,后担任经筵讲官,成为清代入直南书房的第一批官员。他先后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后谥文端;著有《笃素堂...
“花径随风扫,药畦趁雨锄。闲临鹅换帖,闷检蠹留书。琴画兼诗赋,萧然雅兴余。”这是明代诗人孙传庭笔下多样化的园居生活,其谓之为“园课”,高度凝炼出了古代文人园居生活的日常及其艺术化、文学化的审美。雅致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活的基调。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亦称“四雅”或“四艺”,颇具情趣的生活细节呈现了宋代内敛含蓄的清隽格调,并影响了后世数...
1931年11月,江西省万泰县苏维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罗曰芝被任命为县苏政府粮食部部长。省苏维埃政府要求苏区干部紧紧围绕“一切为了革命胜利,粉碎敌人‘围剿’”这个中心任务,开展革命斗争工作。罗曰芝之后担任万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其间他主要工作是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拥军优属,发展生产。受国民党的封锁,苏区缺盐,于是罗曰芝想了不少办法,他将运猪仔的竹杠掏空竹节夹带盐,后来又发明了双层的桶,桶底...
自掏腰包造福乡里,率民植树绿化荒山,修复书院大兴教育启迪民智,离任之际舍不得他走的群众洒泪相送,自发筹钱为其建祠立碑……许多古代清官都有这样的事迹,这篇文章要介绍的是清代的宋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宋湘生于广东梅州,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到云南曲靖任知府,此后在云南多地任职十三年,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冬升任湖北督粮道员,可惜的是,宋湘第二年病逝于转任路上。忧民爱民、担当务实是宋湘...
初春二月的上海,空气中还透着清冷,沿着重庆南路,走进位于205弄的万宜坊,瞬间变得安静了许多。只见两排砖混结构的三层法式建筑在街巷两侧静静矗立,米黄色的水泥拉毛饰墙透着古朴,红瓦砌就的孟莎式屋顶又显得静谧,黑色线条的老虎窗在红瓦中探出。里弄内建有楼房100多栋,门牌为54号的建筑是联排小楼中的一个,若不是黑漆铁门左侧的外墙上悬挂着“韬奋纪念馆”的木牌,这里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1930年至1936年...
诗歌题刻于石,唐代已经形成风气,诗人也非常重视刻石,这是诗歌保存与传播的需要。中唐诗人羊士谔有一首诗的题目就说:“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以长才英气,固多暇日,每游郡之东山,山侧精舍有盘石细泉,疏为浮杯之胜,苔深树老,苍然遗躅,士谔谬因出守,得继兹赏,乃赋诗十四韵,刻于石壁。”说明赋诗以后当即刻石。古代石刻,类型复杂,品种繁多,最为特别者当属摩崖石刻,因为将文字刻于摩崖,不仅...
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创下驾驶战鹰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传奇战绩,成为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但是能用高射机枪击落击伤敌人7架飞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主人公就是江苏沛县人张立春。1930年出生的张立春,家住江苏沛县胡寨镇朱阁村。淮海打响时,张立春作为胡寨支前民兵队的一员,日夜兼程将物资送往前线兵站。结束,张立春获得了“支前模范”的称号,从那时起,他便有了参军的梦想。1950年,张立春在沛县应征入伍23军67师1...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诗词书画,也在一饮一啄、一杯一箸间。一双筷子,长约数寸,看起来很是寻常,却是独特的文化载体,包含着深邃的哲理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中国人的礼仪、哲学等紧密相连。据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筷子。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接柄使用。筷子原先并不叫“筷”,古时称“箸”“梜”,均表示辅助用食之意。后来,因“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便改称“快儿”,...
“溪缭双衣带,桥森百足虫。伞声松径雨,巢影柳塘风。”宋代诗人杨万里曾以一首小诗描绘伞下听雨的意趣,雨天撑伞独行,在烟雨蒙蒙中划出一方属于自己的清明天地,伴着伞面上或急或缓、轻柔清脆的雨点声,烦躁的心绪也能随之熨帖许多。伞的雏形古已有之,东汉《说文解字》中提到过一种叫做“簦”的物件,“簦,笠盖也。从竹,登声”,这是一种带柄的笠,用一根棍子支起一片遮雨棚,是伞最开始的样子。在古代,伞被用于...
东里花园位于三原县城以北四公里朝西的拐弯处,因傍东里堡村而得名。原来曾悬于东里堡西门外,而后随着村落外溢逐渐隐没于一片民居中。可东里花园的形质特色、规模气势,和它跌宕起伏的湟湟历史,终究不同于一般民宅,不经意间它会凸现于你的视野中,给你惊喜和感叹。我就是因了这样的感受,逐改变了远行的想法,就近再一次游览了东里花园。东里花园的门头高大宽绰,有拔地而起之势,须仰视左右才能尽收视野。大门两侧...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积劳成疾,27岁英年早逝。王尽美饱含战斗激情,谙习音律,他短暂而闪耀的一生留下了数首诗词和歌谣,彰显了他救国救民、“尽善尽美”的革命情怀。 求学立志为苍生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于山东省莒县(今属诸城市)的一个农村——大北杏村,爷爷、父亲因病辞世,自幼与奶奶、母亲艰难度日。迫于贫寒的家境...
《杜甫采药轴》,杜甫曾以采药、种药贴补家用。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官网)《岳飞画像》,岳飞喜欢读《春秋左氏传》,《春秋》是古代儒家经典,突出一个义字。陈彧之 摄《南楼老人夜纺授经图》,南楼老人是画面中纺织的女性,名字为陈书,她教子有方,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画家。陈彧之 摄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肖像画作为图像数据,为后世留下了历史人物的容貌形象,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国家博物馆正在展...
林则徐《第六十一号家书》,行书,纵25.7cm,横11cm,浅红笺纸, 共八张,此为其中一张。(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供图)有志向的人首以戒懒为要林则徐在新疆任官时曾写过一封家书,这就是收藏在林则徐纪念馆的《第六十一号家书》,1962年由其玄孙林家溱捐赠。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一月至次年九月间,林则徐赴南疆八城履勘地亩。这封家书的确切写作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七(1845年4月13日)夜。此时,林则徐正往勘新...
“行不由径”出自《论语·雍也》: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子游回答,“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近道,不是公事他从不到我的房间里来。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步道也”,本义是小路,这里引申为邪路。行不由径指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子游说的没错,澹台灭明就是一个做事守规矩,不走“捷径”的人。史料记载...
一 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时间中,当然是现在最为重要。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时间状态也正是现在,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春天,李白在武昌黄鹤楼下为孟浩然送行,诗中说的都是当下的事实和感情:老朋友买舟东下,去扬州旅游,自己伫立于江边,目送他远行,久久舍不得离去。 专注于现在的诗太...
宋代欧阳修在举荐谏官时曾写下《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一文,其中评价吕公著为“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意谓为人处世要经得起功名利禄的侵染,不改变自己的人生志向和追求。后人常以此来评判一个人道德操守的高下,并作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关于操守,我国古人多有明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强调了坚持操守的重要。更...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此时天气回暖,杏花次第开放,灿若云霞,占尽春风。杏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夏小正》,内云:“正月梅、杏、杝桃则华”,“囿见有杏”等。在古代文献中,杏花更多是和农桑联系在一起。西汉《氾胜之书》说:“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杏花绽放,开启的是春耕的序幕。“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暎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诗经·卫风·淇奥》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古文人比德于物,“竹”是君子挚爱的植物,也常常被赋予君子的品行。早在《礼记》中,就赋予“竹”以人的品格。《礼记》用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说深奥的礼是什么:“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外面那层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天下...
时光荏苒,春光明媚。中华大地正悄然兴起一股国潮。飘逸娴雅的汉服,衣袂曼舞于都市街头和小城古镇;韵致婉约的古风歌曲,飘荡于繁华街市与清雅茶屋;古雅时尚兼具的虚拟偶像洛天依,翩然现身央视晚会;尘封已久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为盲盒潮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更是把中华文化与神州美景演绎成绚丽多姿的影像,让全世界为之惊艳。国潮之风日益强劲,既是民族文化魅力的彰显,也是当今社会的时尚风标;既是国人审美趣...
在清代的北京,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诗人,影响甚广,她就是顾太清。清嘉庆四年(1799年)顾太清出生于北京,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她是名门之后,祖父鄂昌是清大学士鄂尔泰的侄子。顾太清自幼天赋高,三四岁时祖母就教她识字,六七岁时又为她专请老师教文化,专攻诗词歌赋,填得一手好词。后来家庭生变,给她的生活蒙上了阴影,曾任甘肃巡抚的鄂昌,在“胡中藻诗狱案”中获罪,被赐自尽。从此,鄂家家产籍没,...
祸福之始,皆有端倪。在事情刚露出一点苗头时,聪明人能看到它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聪明人已经提前避开了,是谓“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翻阅史料,我国古代不乏这样的明智之臣。《韩非子》记载: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因此感到大事不妙。箕子认为,用了象牙筷子,必定不会再使用粗碗,进而就要做“犀玉之杯”了,接下来就是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
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除了我们都熟知的《论语》外,也别忘了《孔子家语》。过去许多学者怀疑这是一本汉代人伪造的书,但随着简帛文献的问世与研究,它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认可。《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和颜回,提出了同一个问题:“知者若何?仁者若何?”意思是,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路的回答是:“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明智的人...
察民情、听民声,为政者自古重视。《诗经·大雅·板》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就是割草砍柴的樵夫。古人有这样的话:凡有疑难要请教割草打柴的人。指施政者应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询意见,不耻下问。史料记载,西周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在每年的暮春三月或孟秋七月,他们背着竹简、手摇木铎,到各地采集民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有的是“怨刺之诗”。据《汉书·艺文...
陈子龙,初名介,字卧子,松江府华亭县人。他是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明诗殿军”,又被称为“明代第一词人”,曾与张溥等人共同组织复社。复社既是诗文社团,也是举足轻重的党派组织。作为复社领袖,陈子龙对明末政局走向发挥过重大作用,在抗清战争中屡仆屡起,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风骨值得铭记。结社与入世明代,士人为切磋学问、砥砺品性而结交文社。明末政争日趋激烈,文社因热衷评论政事、反对空谈、关...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出自《朱子语类·学六·持守》,原文为“问:‘敬何以用工?’曰:‘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是宋代大儒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
《论语》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由于语言文字习俗的演变,古代文句今日读来不免晦涩难解。比如,《论语·八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古代西南之隅所;灶,烹煮食物之所。古人祭神,临其奥灶,先于灶祭,毕,再于奥祭之。祭奥祭灶,或有此义:奥虽尊而难福人,灶虽卑却实掌饮食。今有以“奥灶”命名的昆山“奥灶馆”。据云,乾隆下江南,在昆山玉峰山,吃了一碗“鏖糟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便让太监打听烹制...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国古时历朝历代普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和政绩考核,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当官为民的朴素政绩观念,产生了一批为民造福、清廉务实、政绩斐然的清官能吏。借古鉴今,了解我国古代评价官员政绩的理念做法,对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错误政绩观有所裨益。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官员道德修养的高低、个人素质的好坏,是政治是否清明、吏治是否清廉的关键,所以注重选拔有...
潼关县纪委 陕ICP备12011710号
地址:潼关县客运站站南邻中共潼关县纪委 邮编:714399